1 / 19
文档名称:

P2P贷款模式.docx

格式:docx   大小:35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P2P贷款模式.docx

上传人:baba 2022/3/22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P2P贷款模式.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4 页 共 19 页









发展势头迅猛:自2009年起先的三年间,中国供应贷款服务的网络平台已从寥寥数家增至三四十家,但准确数目无人知晓。据业内保守估计,这个市场的潜在规模超过500亿元——涵盖20个大中城市的个人及微小企业贷款需求。假如再将业务扩展至范围模糊的中小企业贷款,该市场的规模近9000亿元;按最大胆的估算,数万亿的民间借贷都可被视为潜在市场。这类机构移植了在国外近年来大受欢迎的新商业模式,以收取贷款中介费用为主要收入,线上业务手续费可达2%-4%,很吸引人。先入者们希望“闷声赚大钱”,但效仿者已蜂拥而至。他们赶上了“好时候”:无论是银行内外都已经意识到,在银行业总资产突破百万亿元后,过去银行业高速增长的模式已经无法持续,社会融资结构必定将发生迁移,将来几年,银行信贷占到整个社会的比例将走向渐渐削减之势,社会的金融资源将以各种形式向此前常被忽视的小企业流入,而P2P贷款正是其中的浪花一朵。










缺乏约束机制:P2P贷款平台目前基本上都是以两种身份注册:一是投资询问公司,二是网络技术类的电子商务公司。两种注册身份反映了对P2P贷款理解的差异。注册为网络技术公司的P2P贷款平台,更重视线上业务,将自身定位为供应金融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公司;而注册为投资询问公司的P2P贷款平台,偏重线下业务,更情愿从理财服务的角度来理解自身业务。2022年6月,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方法》,规范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行为,包括确定合格投资者门槛和销售中的措辞等等。而P2P贷款平台的相关销售行为则无约束无规范。
行业监管空白:P2P涉及贷款服务,是否应当接受更严格的金融监管?对这个问题,业内看法不一样。一位资深会计师认为,P2P贷款平台还处于“民不告,官不究”的状态,事实上象征着监管层肯定程度的宽容,给予了行业自由发育的时间。他预料,这段自由发展期可以再持续两年。中国人民高校法学院教授董安生认为,这是一种牵线搭桥的居间业务,不涉及金融牌照。有从业人士认为,应尽快给该行业找个婆婆,建立行业标准和准入资格。不过,监管当局目前仍处于视察状态。2022年7月20日,中国银监会召开2022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要求高度警惕近期网络借贷、民间借贷等领域凸显的风险。多位专家表示,对P2P贷款平台仍持保留看法。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P2P贷款平台现在风险尚未充分暴露,一些问题须要接着视察探讨,各家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高利贷、洗钱、变相吸储、暴力追债等问题,都要亲密关注。










风险必需防范:P2P贷款作为金融创新,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但也存在着风险。P2P贷款平台的勃兴在某种层面上也反映了银行系统四处漏水的现实,对在现行法规体系的真空中游走的P2P贷款平台,银监会以风险提示的形式,静静收紧了第一道缰绳。2022年8月23日,银监会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在这份《通知》中,银监会称之为“人人贷信贷服务中介公司”的P2P贷款平台,被提示具有大量潜在风险。银监会要求银监分局和各家银行实行措施,做好风险预警监测与防范工作。银监会提示的P2P平台风险主要有七种。一是担忧民间资金可能通过P2P贷款平台流入限制性行业,如房地产和“两高一剩”等受调控政策收紧影响的行业;二是可能演化成吸存放贷的非法金融机构甚至非法集资行为;三是业务风险,如技术风险与贷后管理风险,比如恶意欺诈和洗钱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