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建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在此之前,多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吗?而这条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终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信任全部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喜闻乐见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骄傲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头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很多喜闻乐见的英雄故事经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密切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多数的光环下,还有许很多多同样精彩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赞扬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一般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珍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终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状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意,对战友的深厚情意,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牢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起先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成功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验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多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须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内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珍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肃穆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书中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夫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斗争到新中国的历史所做出的结论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