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哲学古诗文集锦.doc

格式:doc   大小:7,142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哲学古诗文集锦.doc

上传人:布罗奇迹 2022/3/22 文件大小:6.9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哲学古诗文集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哲学古诗文集锦
2
哲学古诗文、成语集锦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车,却常常发生一些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这些车祸的原因多数是由于麻痹大意,放松了警惕。于是造成了“时时闻说有沉沦”的悲惨后果。
从这首极具安全哲理的古诗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对交通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人竞慎”才能“不倾覆”,而要想“不倾覆”,不但应该在“泾溪石险”处“人竞慎”,更应在“平流无石”处“人竞慎”。这样,才能确保交通安全。
几首哲理诗赏析
7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本文拟从赏析几首哲理诗入手,试图帮助同学们了解哲理诗的特点,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辩正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9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9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从哲理诗中悟学****之道从哲理诗中悟学****之道
11

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本文不准备赘述,只想就其中常见的几首,谈一谈它们与我们的学****的某些关联,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领悟。
一、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字元晦,是我国南宋时代的大理学家,曾开设白鹿洞书院授学。本诗乃读书时偶有感悟而发:半亩大小的一方池塘,清澈如镜,天光云影尽映其中,惹人喜爱。若问它为什么如此清澈,正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流来的缘故。
虽为观书有感,乍看来却很难看出与读书有何关系,作者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优美的文章就好像清澈见底的半亩方塘,但是怎样才能让文章称得上优美呢?关键在于有没有生活。我们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其素材、观点、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