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案 例 刘克超
一、自主学习
仔细观察2、3页的图。
用数字表示出第2、3页的物体分别是多少.
数数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小组交流数数的方法。
三、过关检测:
1、△△△ △△△ △△△ ,本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通过三年幼儿园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知识。基于对学生的理解我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等学习才能和合作交流的才能作为教学的重点。(精品文档请下载)
通过几天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好多知识已经掌握并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了,而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不尽如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而这两种生活又是截然不同的,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制才能也较差,孩子的许多习惯需要老师去培养。课堂是培养孩子的主阵地,我决定先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考虑、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和交流。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同桌同学之间比铅笔的长短和比个子的高矮两个环节。老师在巡视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和别人合作。“请同学们从铅笔盒里拿出一支铅笔,和同桌的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的汇报中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在学生们合作学习中,我发现个别学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我想一是和孩子的性格有关,、一个信任的眼神就会使孩子发生变化。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一种方法就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行不通的。几天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低年级老师工作的艰辛。(精品文档请下载)
培养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困难并坚持着!
案 例 刘克超
学习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
,同时老师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5贴在黑板上进展认读,同时让学生找出自
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二、反响理论
1。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2。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
三、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依次感知3、
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出示点子图,请学生给它们5个排排队。
四、开放性活动
,丰富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2)汇报.
。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精品文档请下载)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小组活动。
五、学习写数:
这些数你会写吗,谁愿意上来写一写?你认为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师示范,生学写。
六、小结: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1―5的认识及书写》教学反思
刚入学的孩子需要有兴趣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孩子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和的活动情境。我组织孩子们先观察教学情境图再动手操作摆一摆。让孩子说一说书上的那副图里有几只小鹿、几只小象、几只小鸟、几个小朋友等,再让孩子在自己的桌子上动手摆摆学具。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在写数这个环节,我对每一个孩子的书写进展把关,亲自指导书写,以致于有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我是这样想的:孩子们正在低年级起步阶段,书写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孩子们在一开场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一生都是受益的。(精品文档请下载)
案 例 刘克超
学习重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和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学习难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和含义,建立符号感。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老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答复以下问题: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假设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猴和桃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