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肝脏脓肿冯芳.ppt

格式:ppt   大小:850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肝脏脓肿冯芳.ppt

上传人:落意心冢 2022/3/23 文件大小:8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肝脏脓肿冯芳.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肝脏脓肿冯芳
定义
细菌性肝脓肿是由于细菌侵入而引起,细菌经各种途径感染肝脏,引起炎症细胞的侵润及肝组织坏死液化,即形成细菌性肝脓肿。
病因
正常情况下肝脏利用自己的防御系统,清除来自血液的病原体,使自己处于无菌状态。 肝脏脓肿冯芳
定义
细菌性肝脓肿是由于细菌侵入而引起,细菌经各种途径感染肝脏,引起炎症细胞的侵润及肝组织坏死液化,即形成细菌性肝脓肿。
病因
正常情况下肝脏利用自己的防御系统,清除来自血液的病原体,使自己处于无菌状态。
全身性因素 糖尿病,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全身衰竭
胆道狭窄,胆道恶性病灶手术后
肝动脉结扎或栓塞术,不规则肝脏切除
门脉菌血症 阑尾炎,胃大部切除及结肠切除术
转移性肝癌
感染途径
1胆源性: 胆囊炎、胆管炎或肿瘤,这是最常见途径。
2门静脉源性(肠源性):阑尾炎(近端感染>远端)麦克尔憩室炎、小肠结肠炎、菌痢等引起门静脉属支的血栓性静脉炎,栓子脱落,继而形成肝脓肿。
3肝动脉源性(血源性):体内任何部位的感染引起全身败血症。
4直接途径 a一 般创伤(如开放性损伤、误食鱼刺刺伤
b医源性创伤(如经皮肝穿刺);
c医源性细胞死亡(指肝动脉药物栓塞、酒精注射、肝肿瘤冷切除)
5隐源性:临床找不到原发疾病,近年来该种途径增多可能与经皮穿刺引流技术的使用增加而经腹手术减少有关
肝脓肿病原体
需氧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球菌 金葡菌 (现克雷伯菌逐渐超越大肠杆菌,成为最常见)
厌氧菌:类杆菌、厌氧链球菌、梭杆菌;
微需氧菌:微需氧链球菌。
感染途径与病原体的关系
胆源性:多为大肠杆菌、克雷伯菌;
肠源性:多为厌氧菌
血源性及直接途径:多为金葡菌。
肝脓肿诊断
以前对肝脓肿临床表现的描述是寒战高热、肝区痛、肝肿大,而现在更多的临床表现是不明原因发热,缺乏特异性。
早期诊断 肝脓肿病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辅助检查有很高的灵敏度,因此临床上对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如果怀疑肝脓肿都要行 B超或 CT检查。
肝脓肿CT表现
平扫 圆形低密度,密度稍高于水,CT值20-40HU,少数可见气体影,脓肿壁密度高于脓腔儿低于肝脏(50-70HU)
增强扫描 1脓肿壁成环状强化,环厚薄均匀,内外壁光整,
2脓腔无强化脓肿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肿带
肝脏脓肿的CT影像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优点
操作简便,侵袭性小,尤其对一些复杂病例及病程久,全身情况差,难以耐受手术者更为适宜;
定位准确,危险性小患者易接受,B超或CT引导下可以避开血管,胆管及重要脏器,安全达到治疗目的;
麻醉风险小,痛苦少;疗效可靠,并发症和病死率低
住院时间短,费用低;
也可作为外科手术治疗前的应急措施,以改善患者全身状况,为进一步择期手术创造条件和时机
宋炎阳等报道
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抽脓术,主要选择直径5cm以下的脓肿,用9号PTC穿刺针穿刺抽尽脓液,用冲洗液低压冲洗,直到回抽液清亮为止,3~5d后复查B超,又有脓液时再行穿刺抽脓;经皮穿刺置单管引流术,
用于脓肿直径5~10cm者,根据需要置入12-18F导管或利用动脉造影的Seldinger法将8F猪尾导管置入脓腔 多发脓腔分别置管引流,术毕引流管接负压,每日抽吸并用冲洗液冲洗至少2次;
置双管引流术,主要适用于直径>10cm的巨大脓肿
穿刺置管时应注意事项
脓肿早期尚未液化完全时穿刺,不仅不能抽出脓液,而且会使炎症扩散因此,穿刺最佳时机应在B超明确脓肿壁形成后
最佳穿刺点应选择脓肿壁距体表最近处,进针路线应避开重要脏器,,避免引起脓肿破裂
若要改变穿刺方向时,务必将针头退至皮下再换方向,禁忌在肝内盲目变向,导致肝脏损伤,出血
术后根据脓腔缩小程度,调整引流管深度,防止引流管滑脱,扭曲,折叠,引流管应置于脓腔最低处利于引流
每日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引流管,保证其通畅
3个以上的多发脓肿,可采用多处同时置管引流“对于直径>10cm的巨大LA,应采取双管引流术,从两个穿刺点向腔内置入引流管,引流与冲洗互不干扰
慎重考虑拔管时间
认为拔管时机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症状完全缓解,导管无堵塞,引流液清亮并小于10ml/d,B超复查示脓腔直径小于2cm或脓肿消失,拔管后仍需使用有效抗生素1周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持续引流
PDLA 治疗肝脓肿的手术时机包括: ( 1) 诊断确切的肝脓肿患者,单发病灶或多发脓腔相通病灶,脓腔直径大于 5 cm 以上,影像学提示脓腔液化良好,血象虽趋于下降,仍维持低烧者,应考虑尽快实施PDLA,避免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