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古诗词诵读中的语感培养.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词诵读中的语感培养.doc

上传人:巧姐 2022/3/23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词诵读中的语感培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诗词诵读中的语感培养
林晖 摘 要 古诗词是汉语言学****的经典语文材料,是培养汉语语感重要的有效材料。根据语感的特点及语感形成的机制,结合语文教学对语感培养及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在古诗词中的语感培养可通过“感知、感受、感悟”三个层
语感还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人们对于语言材料,往往不是根据局部的只言词组来作出反应,更多的时候,是配合了语言环境、文化等因素全方位、综合的认知和把握后,才能有效地建构文本意义。而且,知道的整体越多,了解的个体也就越多。整体性还包含了一种模糊性。
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的:“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3]语感所产生的不只是对单独字词的灵敏感觉,更多的是对这类字词所组成的意象意境的整体的独特感受,如“柳”代表别离、分开;“月亮”代表思乡、想念等。
另外,还可以从其它角度,如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后天因素等去探究语感的特点。
可见,从语感的概念及其特点来看,语感的培养对于语言学****的重要性是非常明确的。
2 古诗词教学与语感培养的关系
自古以来,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语感的培养,人们在语言的学****实践中认识到语感的重要,并以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醉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通过语感的内涵和特点,探究语感形成的机制,可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语感的形成机制有多种理论和不同的看法,从语感的概念来看,“内外驱力说”能较好地解释语感的形成,该理论认为,“语感是一种不通过理性分析,而是依赖语境直接感知话语的能力,是由语言符号刺激引起的以表像活动、情感活动和模糊识别为主的综合心理反应,是建立于异质同构关系之上的认识主体与客体和谐共鸣、感应融合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内外驱力说”这一学说从汉语的特点来研究汉语语感,认为“汉语特有的字词、句调、章节及其所形成的韵律和节奏、形义结合的汉定,汉语特有的词法、句法,特别是汉语中许多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伦理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词语,都能使運用汉语的人产生独特的感受。”[4]
这里提到的汉语语感,正是古诗词教学中最能有效培养的语感。古诗词文辞凝练、意境深远,是非常能体现汉语特点的语言材料,其形象性、音乐性表现得极为充分,这些特点既便于学生记忆,更快更好地达到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目的;另一方面,古诗词的学****也强调整体把握,这正与语感的直觉性、整体性特点相符合。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中,面对大量的优秀语言材料,也能更好地体会汉语特点,有效地形成汉语语感。
从语感的特点和形成机制来看,语言的积累是语感形成的前提,诵读因其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使语言在大脑中“沉淀”下来,对形成语感有着重要作用。但仅有诵读,语感的形成只是有了基础,未得以稳定,因此还需要通过理解“感受”来加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而结合自己的体验所思所得则对语感的进一步形成和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古诗词诵读更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阅读、积累,因而,教学中应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语感的培养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因此,从学生这个学****主体的角度出发,“感知—感受—感悟”是古诗词诵读过程中语感培养的三个层次。
3 古诗词诵读与语感培养的三个层次
根据中小学古诗词诵读的要求、目标,语感培养强调“感知—感受—感悟”三个层次的逻辑关系:“感知”是基础,是为了达成“感悟”这一最高层次,而“感受”是联结两者的重要过程;三个层次是连贯而紧密相联系的。
在感知中积累语言,形成语感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知”的解释为“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古诗词教学中的“感知”指的就是古诗词的语言材料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在脑子里的直观反映。
古人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强调感知、积累,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儿童学****口头语言的有效快捷方式就是“感受(听取)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积累(记住)语言——运用(说)语言”。[5]其实,这个过程中的“感受语言”更准确地说是“感知语言”。因为“感受”有两个解释,一是“受到(影响);接受”;二是“接触外界事物得到影响;体会”。儿童在听取语言的时候,未必是体会或接受语言的内涵的,这与学生学****古诗词时的状态有相似之处。古诗词或以凝炼的诗歌语言出现、或具文言特点,而反映的内容与现代学生也有较大的距离感,学生在初期学****时未必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