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考复习解题指导评分细则突破
主观题评分细则
【典例】(2012 年广东卷·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
达 %,2010 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型、
环境友好型道路;或答: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均可得 2 分。
(3)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8 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2 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 分)。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 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 分)。
②结合材料分析并阐述现实意义(5 分)
分别运用以上四条原理来分析材料,完成者得 2 分;只运
用四条原理中的一条原理来分析材料,得 1 分;照抄材料,不
用自己的语言,不能给分。(总分不超过 2 分)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或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 分);“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的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
干扰(1 分),深化体制改革(1 分)或提高开放水平(1 分)或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生机和活力(1 分)。(总分不超过 3 分)
差异比较
高分突破
第
(1)
问
答题模式:标准答案侧重“观点+材料
(总结)”的模式;评分细则着重看“观
点”的表述,材料则可以灵活处理。
必答点: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
机动点:①材料、总结等衔接性语句可
适当变通,如第一点中的“基础”一
词,第二点中的“结合起来”。②对设
问关键词的解读,“原因”一般可以从
重要性、必要性、意义、作用等多角度
展开分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
以从粗(市场经济)和细(专指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两大方面展开分析
对于第(1)问,首先进行审题,由“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限定要求,即可将
答题范围定格在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九
课第二框的内容,回顾这一框题的知识
点有哪些;其次分析设问的类型属于原
因型,对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进行对
接,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鲜明
的特征和巨大优越性,才会出现“中国
之谜”,因此本问得分的关键在于如何
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知识
点包括的内容有含义、基本特征、优越
性,回答基本特征时可以照搬,但含义
和优越性就要有机整合才能得到高分
【高分揭秘】
续表:
答题模式:标准答案要点较
少,只有观点;评分细则要点
较多,在踩点给分的同时,重
在踩意,即答到对应的意思即
可。
第 必答点:科学发展观、创新、
(2) 居民收入、生产与消费、转化
问 与优化。
机动点:因为标准答案所给的
要点在教材有详细的解释,因
此可以用相关的语句来替换,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对结合材
料没有具体的要求
对于第(2)问,关键在于分析
材料,从材料中找出与教材相
对应的知识点。由“重生产、
轻消费的倾向”,联系到“扩
大内需,促进消费,充分发挥
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由
“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
联系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
的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
由“重速度、轻结构的局
面”,联系到“树立科学发展
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
推动企业转型”
差异比较
高分突破
第
(3)
问
答题模式:标准答案是典
型的“观点+材料”的模
式;评分细则侧重强调对
材料的概括和归纳,不能
照抄
必答点: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及其四个表现,认识对
实践的反作用
机动点:正确的认识对实
践具有促进作用,可以笼
统地答成认识对实践具有
反作用;在材料的归纳方
面有一定的灵活度
对于第(3)问,关键在于观点与材料的有机
结合。组织答案的思维过程如下:由“不改
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是从实践
中得出的,联系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
源);由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战胜各种艰
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懒怠、
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
识,联系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检
验了论断的正确性,联系到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意义:由“不改革
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
远的指导意义,联系到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续表:
【变式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11—2015 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步骤
时间
内容
一
—201
发改委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
本思路
二
—20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