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后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
【题解】《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1],王业不偏安[2],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3]孰与:谓两者相比,应取何者。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1]。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2];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3],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4]。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5]。谨陈其事如左:
[1]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2]并日:两天合作一天。[3]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4]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5]进趋:快速前进。
高帝明并日月[1],谋臣渊深[2],然涉险被创[3],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4],而欲以长计取胜[5],坐定天下[6],此臣之未解一也[7]。
[1]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3]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203年,在广武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195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200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4]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5]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6]坐:安安稳稳。[7]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1],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2],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1]刘繇(yóu):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被孙策攻破。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2]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1],其用兵也,仿佛孙、吴[2],然困于南阳[3],险于乌巢[4],危于祁连[5],偪于黎阳[6],几败北山[7],殆死潼关[8],然后伪定一时耳[9]。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2]孙:指孙武,春秋时人,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吴:指吴起,战国时魏大将。[3]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4]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5]危于祁连:建安九年(204)曹操围邺,险被伏兵射中。[6]偪(bì逼)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曹操连战不克。[7]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8]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9]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1],四越巢湖不成[2],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3],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4],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1]昌霸:建安四年(199),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2]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3]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4]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击杀夏侯渊。
自臣到汉中[1],中间期年耳[2],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3],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