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育人案例.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育人案例.doc

上传人:wc69885 2022/3/25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育人案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教育反思与案例感想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 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点亮每一个学生奋发图强的心灵之火。
  
    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教
师与学生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公平。公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心理因素,这不仅有利于师生间友好,融洽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动机的激发。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根深蒂固,它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过分强调学****成绩,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这是不科学的,不公正的。由于学生的爱好,兴趣,以及生活条件和学****环境的差异,成绩自然会有高有低进步有快有慢,常言说:一母生九子,九子个不同。教师应当允许个性差异,正视这种差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面对学****好的学生,要教育他们真正懂得:“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的道理。面对差生更不能因其成绩不好而对其“冷眼旁观”,“置之不理”。事实证明,”带着有色眼镜“去待人处事,结果只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所以说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就是情感的交流,爱,是启动班主任工作自身内部力量和智慧的能源;爱,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道路;爱,是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瑰宝。关爱学生,做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之师!
  
我授权月亮船教育资源使用我的稿件并拥有电子版权,如许转载必须经过月亮船教育资源网同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们由于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心理素质正在形成的基础阶段,往往缺乏辨析能力。因此,教师的言行,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空论。身教是教师天职。教师要对学生一生负责,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如果言行脱节,说做不一,或者是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只能引起学生反感,造成恶劣影响。拥有健康的人格品位,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敬重,起到榜样作用。身教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能感染、感化学生,形成号召力;教师良好的心理品格、道德水平、敬业精神等,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形成凝聚力;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
     从教育的过程看,高尚的师德是实现教育根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