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47页
定义
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药物外渗的分期
临 床 表 现
药物外渗的分类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47页
定义
渗出: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5ml+地塞米松5mg后拔掉针头,%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硫酸镁湿敷或喜疗妥外涂。
。
,密切观察及随访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47页
化疗药物外渗后处理
水疱的处理:对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对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半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吸使皮肤贴附,避免破坏表皮的完整性。
外科的处理:一旦病人发生外渗,保守疗法失效,溃疡形成,用生理盐水洗净无菌纱布浸透庆大霉素或用4%~6%碘仿溶液浸泡的无菌纱布(医用黄纱布)敷于创面,严格无菌操作。严重的经久不愈的溃疡需请整形外科会诊处理。
其他措施:发生外渗所致静脉炎的患肢应抬高并禁止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鼓励患者多做肢体活动,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47页
常用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1、蒽环类抗生素:最佳方法是冰敷或冷敷。冰敷时间通常在最初72小时之内,每天冰敷4次,每次30分钟。解毒剂可考虑选用二甲亚砜(DMSO)局部外用,每6小时1次,共2周或依情况而定。
2、丝裂霉素:丝裂霉素可用维生素B6局部封闭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47页
常用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3、柔红霉素:若漏出血管外,可以在局部注射50~%碳酸氢钠5ml局部封闭,减少药物与DNA结合,同时给予冷敷局部降温,减轻炎症反应。使用循环冰水的冰垫、冰袋等,外渗后24~48小时内,每次冰敷15~20分钟。
4、氮芥:首选硫代硫酸钠,可与氮芥发生化学性中和反应。可应用10%硫代硫酸钠4ML加入注射用水6ML浸润注射于外渗部位,同时局部冰敷6~12小时。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47页
常用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5、阿霉素外渗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0mg或地塞米松5mg,冰敷至少60分钟,抬高患肢。
6、奥沙利铂、顺铂外渗处理:可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闭。将配制好的药液沿外缘的周围由外向内多点注射,封闭范围大于渗漏区。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47页
常用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7、植物碱类:毒性较强,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外周血管。处理原则为稀释药物浓度,促进组织吸收。常用方法为:①透明质酸酶或生理盐水1ml,局部皮下注射。透明质酸酶能够破坏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抗癌药物易于扩散吸收;②给予氦氖激光照射。
若无上述解毒剂可用2%利多卡因2ml加生理盐水5~10ml或用50~100mg氢化可的松于患处注射局部封闭。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47页
非化疗药物外渗
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钾、10%氯化钠等
血管活性药物:临床上血管活性药物发生外渗造成不良后果的多为血管收缩剂,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间羟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高渗性药物:10%氯化钠、20%甘露醇、脂肪乳剂、碳酸氢钠、复方氨基酸、50%葡萄糖等
其他常见药物:胺碘酮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47页
非化疗药物外渗预防
1、穿刺过程中要保证针尖斜面完全刺入血管内,回血通畅,严禁反复穿刺,避免针头与血管形成不适宜的角度,导致针面紧贴血管壁,机械摩擦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渗出。
2、穿刺成功前尽量应用等渗溶液,如5%葡萄糖行穿刺,待穿刺成功固定好后,再输入刺激性药液。输液结束时先静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0 ml 再拔针,以减少药物在局部滞留时间。
3、拔针时要完全关闭输液器开关,拔出针头后不要只按压皮肤穿刺点,而一定要按压到血管穿刺点以免药液沿血管壁针道外渗到皮下。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47页
非化疗药物外渗预防
4、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条通路输注刺激性药物。
5、输注刺激性药物应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
6、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应选用上肢静脉,因为上肢静脉管径粗,走行直,且远离关节部位,回流通畅,弹性好易固定又便于观察。下肢静脉不宜作为注射刺激性药物的静脉通道。
7、合理把握用药剂量与浓度,浓度过高时会提高引发静脉炎和外渗的发生率
8、强化护理责任加强护患沟通 严格床前交接班制度,一旦发现有外渗倾向,应立即停止输液。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47页
非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输注药液,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