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赤壁赋教案 隆德县中学 咸治和
教学目的: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络.
2、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课的意境?
提示:可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从何表达,和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提示: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提示:“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的“悲”从何表达?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提示: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表达,作者借助夸大、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详细,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非常形象真切。
5、本段在全文构造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转折过渡
第三课时
检查第一二段背诵
七、学习第三段并考虑: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提示:本段写了“客”的答复,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
悲伤.
2、“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
提示:“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久,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提醒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既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比照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一般的人,在忧患和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这是古人挽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慨“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说明万物变和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悲”和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八、学习第四段并考虑: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什么内容?
提示: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提示:苏子的答复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提示: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说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梦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和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4、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从“变和不变”的角度。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