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及临床意义 (2)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678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及临床意义 (2)课件.ppt

上传人:卓小妹 2022/3/25 文件大小:2.6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及临床意义 (2)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及临床意义 (2)
第1页,此课件共28页哦
前言
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监测
出血性疾病的鉴别和诊断
血栓性疾病的监测
Born于1962年首先应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
阻抗法,剪切法,流式细关于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及临床意义 (2)
第1页,此课件共28页哦
前言
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监测
出血性疾病的鉴别和诊断
血栓性疾病的监测
Born于1962年首先应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
阻抗法,剪切法,流式细胞术法、血栓弹力图
第2页,此课件共28页哦
血小板功能
粘附:血小板附着在某物体的表面
聚集:血小板相互间的粘附
变形:血小板形态变化,白色血栓形成
释放:释放血小板内容物,诱导强化
血小板聚集
第3页,此课件共28页哦
血小板变形
纤维蛋白原受体(Ⅱb/Ⅲa)
血小板血栓
血小板聚集原理
诱导剂
(ADP或AA)
诱导剂受体
Ⅱb
Ⅲa
FiB
第4页,此课件共28页哦
血小板的聚集是由各种诱导剂与血小板膜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诱发的
这种相互作用通过膜的传递而激活血小板,使其膜表面另一个糖蛋白IIb/IIIa受体活化
再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介导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原理
第5页,此课件共28页哦
血小板聚集三条途径:
ADP途径: ADP、胶原、凝血酶、肾上腺素等 均可诱导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后者可引起 血小板聚集。
TXA2途径:PGG2、PGH2及TXA2可诱导血小板 发生聚集反应,但不依赖ADP途径。
PAF途径:PAF通过与血小板膜上的PAF受体 结合而发挥作用,引起血小板聚集。
第6页,此课件共28页哦
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在富血小板血浆中 加入诱导剂。
诱导剂与血小板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使血小板活化并导致血小板聚集。
不同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是针对血小板膜上不同的受体而设计的,因此选择相应的诱导剂,才具有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比浊法)
第7页,此课件共28页哦
第8页,此课件共28页哦
第9页,此课件共28页哦
二磷酸腺苷(ADP):ADP直接引起血小板释放颗粒内容物ADP,加速血小板聚集。
花生四烯酸(AA):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作用下形成环内过氧化物PGG2和PGH2,随后在血栓烷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TXA2,然后跟血小板上TXA2受体结合,促进血小板聚集。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应选用AA 做诱导剂。
常用诱导剂
第10页,此课件共28页哦
磷脂酶抑制剂:阿托品、氢化可的松 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 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蛇毒、噻***匹定 ADP受体:***吡格雷 噻***匹定 腺苷 胶原受体(GPⅠa-Ⅱb):GKWEWGGPK九肽 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酚妥拉明、心得安 前列环素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E、潘生丁等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
第11页,此课件共28页哦
第12页,此课件共28页哦
第13页,此课件共28页哦
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抗体-抗原复合物反应、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高脂饮食或吸烟等。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征、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尿毒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抗血小板抗体及服用血小板抑制药物等。
第14页,此课件共28页哦
阿司匹林
其作用机制是使血小板的 环氧酶(PG合成酶)乙酰化,抑制血栓素A2(TXA2)的合成,还可使血小板膜蛋白乙酰化,并抑制血小板膜酶。
监测:以花生四烯酸作为诱导剂,以最大聚集率降至正常的20% ~30%为宜。
服用ASA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力迅速下降,甚至到零。
第15页,此课件共28页哦
第16页,此课件共28页哦
ASA抵抗
服用ASA患者未能产生对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预 期的抑制作用:
10μM ADP时聚集率>70%
AA 时聚集率>20%
两条都符合为完全抵抗,符合一条为半抵抗。
缺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