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关于笛子基础之吹笛子的方法.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笛子基础之吹笛子的方法.docx

上传人:淘气小宇 2022/3/2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笛子基础之吹笛子的方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笛子基础之吹笛子的方法
吹笛子的方法
、演奏前要保持口腔的湿润 , 干燥时吹奏吃力,吹出的音色不太好带涩 , 而且影响唇,舌,气技术发挥,还有不宜过饱和饥饿吹笛。影响气息控制发挥。
、笛子内要有一定的湿润度音色才圆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 ; 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 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马王堆三号汉墓
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
制完全相同 ; 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
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
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 孔,闭口,能奏五声加
一变化音,全身髹 ( 某 i ū) 漆; 笛, 7 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
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
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子的基本构造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
1 个吹孔、 1 个膜孔、 6 个音孔、 2 个基音孔和 2 个助音孔。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
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笛塞 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
的深度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
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
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
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
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音孔: ( 按指

孔 ) 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基音孔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
助音孔在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
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
海底又称笛脑,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阻止气流向上流动,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缠丝使用丝弦,缠于笛身外面,共有 21 道至 24 道,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飘穗:系于助音孔上的装饰品,通常用丝带编成。
镶口:通常在笛身左端 ( 或两端 ) 镶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称为镶
口。
竹笛的品种和规格
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
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等。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 ( 即缠丝 ) 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 " 苏笛 " 之称。这种笛子多为 C 调或 D 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
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