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顽固性胸腔积液辨治体会.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顽固性胸腔积液辨治体会.doc

上传人:熙凤 2022/3/25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顽固性胸腔积液辨治体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顽固性胸腔积液辨治体会
【摘 要】不明原因顽固性胸腔积液,因病因难以明确,致西医治疗 “无的放矢”,只能依靠间断性抽水等措施缓解症状。中医从临床四诊出发,“司外揣内”,以中医认识指导临床用药,治疗效果显著。文表现,主张以复元活血汤化裁治疗悬饮。
中医外治法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其基本原理即“刺激感应”,即从体表局部给药,通过肌肤和经络传感、吸收而达到治疗目的[10]。十枣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方中以大戟泻脏腑之水饮;甘遂泻经隧之水;芫花泻胸胁脘腹之水饮;但因其药力峻猛,不宜久服。故笔者主张以十枣汤化裁制作贴膏、油膏,贴敷于背部肺俞穴、膏肓穴及胸腔积液病变部位,每日贴敷4小时左右,2~3次/周。根据患处皮肤耐受性,是否有红疹、水疱等酌情调整。张柏盛等[11]以十枣汤外用贴敷治疗胸腔积液取得较好疗效。亦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加入桃仁、红花、川芎、大黄、葶苈子等,增强活血利水作用。
3 验案举隅
患者,男,80岁,反复胸腔积液病史6年,曾先后于多家医院行胸水穿刺化验、胸膜活检、胸部CT、心脏超声、尝试性抗结核治疗等,均无阳性结果,各项体征亦无明显异常。外院诊断“顽固性特发性胸腔积液”,嘱其1~2月行一次胸腔穿刺抽取积液,缓解憋喘症状。2017年7月3日,于外院胸腔穿刺,抽取胸水980 mL,2017年8月10日,于我院门诊就诊,症见:胸闷憋喘,活动后加重,偶见心悸,纳眠可,大便正常,小便量少。听诊:双侧下肺呼吸音低。中医四诊: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暗红,伴舌下瘀斑,苔黄,脉弦滑。行B超:左侧第7~9肋间可见液性暗区,,,右侧第8~9肋间液性暗区,,。根据其临床症状,诊断患者为悬饮-饮停胸胁,加之患者高龄,气虚血瘀。予中药7剂,泻肺逐饮、化瘀利水、调理肺脏气机,并嘱患者家属密切观察情况,必要时行胸腔穿刺抽取胸水。组方如下:椒目9g,瓜蒌皮9g,桑白皮20g,葶苈子20g,陈皮9g,半夏9g,紫苏子9g,白蒺藜12g,车前子12g,黄芩15g,柴胡9g,丹参15g,赤芍18g,白芍18g,生地15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大枣10枚。方中取椒目、瓜蒌泻肺利水;配以车前子导水从小便出;柴胡、黄芩取其和解少阳枢机,患者苔黄,兼具热象,取黄芩清肺热;陈皮、半夏化痰理气;患者舌质暗红,见血瘀之相,结合“饮瘀同治”理论,予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以利水行。佐以益气生津、健脾护胃之品。同时予患者甘遂、大戟、芫花各5g,研末,以白醋或凡士林调匀至膏状,直接敷贴于患者背部肺俞穴、膏肓穴及腋中线左侧第7肋间、右侧第8肋间部位。嘱患者每次贴敷4小时左右,并2~3天赴我院门诊更换敷贴。患者8月13日更换敷贴,发现背部见轻度发红,考虑患者高龄体弱,于敷贴药物中加入大枣10枚,捣碎混入药末。因患者就诊不便,嘱患者每周一次就诊时更换敷贴,每次贴敷8h。 患者予8月17日复诊,述胸闷憋喘症状较前减轻,大便正常,小便频,无明显不适,予上方7付续服。后患者每周复诊一次,予上方适当加入健脾利水、补肾益精之品,以上方为基础稍变换药物。连续就诊5周,期间曾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