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本文结合我原河道的水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现状,以大汶河泰安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汶河河道生态环境和工程措施治理中所面临一些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本文将从河道生态治理角度,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治河理念,对大汶河河道整治进行研究,同选择柔性护岸护坡材料以替代混凝土材料,进而恢复水、土壤、生物三者之间的生态循环,以求达到人们对于生态河道的永续利用的要求。 大汶河不同河段的水环境现状及水体纳污能力是不同的,应该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根据河道的破坏程度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只有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结合合理的景观规划,才能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并实现生态效
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和谐可持续发展。
我国河道整治的现状
中国河流众多,充足的水资源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河道治理工程中,通过筑堤、固岸、清淤、建坝等手段,实现河道行洪除涝、取水利用、交通航运之目的,是河道治理的一般要求。然而,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薄弱,加之过度的开发、错误的防洪理念,导致河道生态多样性减少、河水与驳岸的自然生态链中断、水体自净能力丧失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河道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国内缺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只注重经济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出现了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具体表现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频繁断流、北方地区沙尘暴肆虐、江河湖泊水体污染严重。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流认识的深入及工程的实施,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治理从原来仅对河流水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和改善水环境质量逐步向河流生态用水、河流生态恢复及湿地、流域生态建设等方面扩展,如成都的府南河、太原的汾河、济南的小清河等河流水环境改善工程。但从流域及河流两侧的社会发展、产业调整、土地及规划控制、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甚少,基本上没有工程实践[1]。
在工程技术层面,纵观传统意义上水利工程的目标和技术,都是以建设和运行工程设施为手段,通过控制和改造河流,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目标。这虽然满足了社会经济需求,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面对这个复杂问题,应坚持权衡利弊,趋利避害的辩证思维方法,探索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尽量避免、缓解或补偿水利工程对于合理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达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目标。
部分河道淤积导致行洪能力降低
第一,许多河道缺少护岸设计,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建设年代比较早,缺乏科学的规划与施工,导致竣工的河道缺少护岸的保护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道抗流水冲击的能力。河道的土壤成分暴露在外,在水力、太阳烘晒以及人力的交替作用下,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而且流失的泥沙在河床内不断淤积,最终就会导致河床的不断抬高。第二,大量有机质垃圾进入河道,是造成河道淤积的又一重要原因。废物倾倒使河床越来越高,甚至使河道被掩埋。同时,有机质垃圾倒入河道后,由于河道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可以对排人的物质进行一定程度的“消化”
,这些经过降解的物质最终会变成沉积物沉淀到河床的底部;若是未经水体“消化”的部分,则会以更大比重沉积于河床底部。 第三,清淤工作开展不及时,造成河道淤积。当然,这与上述两点原因存在必然联系。及时有效的河道清淤就不会造成河道的淤塞,也就不存在河道的淤积问题。
部分河道的防洪能力不足
部分干流河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防洪标准偏低、堤身单薄等现象,一些河道的防洪能力未达设计标准,且部分河道两岸没有护岸工程,使得汛期洪水过境时,极易造成堤塌田毁的情况[2]。
水质污染较为严重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使得一些河道两岸的土地被开发利用,河道功能遭到严重损害;同时,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污染加剧,这都会导致水质的恶化、河道内的生态环境被破坏。
河道形态被改变
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及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人们在河道中人为设障、乱堆废弃物、无序采砂,这严重改变了河道的天然断面形态,影响河道功能的正常发挥。
当前我国一些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只是片面的提高河岸的硬化覆盖和追求河流的防洪功能,而对河流的资源功能与生态功能视而不见,不断破坏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引起了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为防止洪水的袭击,建设数量庞大的块石堆砌或钢筋混凝土等形式的直立式护岸,使河流完全人工化、渠化、边坡硬化,阻断了河流正常的生态进程,从而导致了动植物数量的锐减、水体涵养功能降低等问题,破坏了原有的形态,进而破坏了的生态平衡。
河道护岸结构不合理
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河道自然特征被渠道化,水生生物和水边植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被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