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正面管教》心得体会
《正面管教》心得体会1
《正面管教》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他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对照这句话,我想到了班里一些行为不当的孩儿书中,我学习了一些育儿的方法和技巧,即使这样我知道自己还是对女儿太严厉,有时还会伤害她的心灵,总是找不到那个平衡点。正面管教的课程让我找到了这样一个平衡点,那就是和善与坚定并行。
正面管教的上课形式与传统的讲座不同,它不光是听,还要家长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去体验,去感受。有一个角色扮演是家长们分别扮演孩子和家长,然后家长站得高高的,居高临下地数落孩子的不是,甚至是训斥。当时,我感觉大人的强势对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孩子都处于弱势地位。我想到了自己在平时的教育中也该照顾一下我女儿的感受,而不是强调我自己的感受。我明白了,要先改变自己,不是去要求孩子改变。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加强了对原始脑的理解。后来,当我遇到让我生气的事情,在要发火的瞬间,我就想到盖子打开了,原始脑的本性要出来了,得想办法关上,然后自己就先消气了,想办法和女儿沟通,要不就是暂时不理她,让自己冷静一下,反正不会马上发脾气了。我懂得了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在潜移默化中也教会了我女儿如何管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使得我们的关系更融洽,更亲密了。
5
正面管教这个课程的学习不仅改善了我和女儿的亲子关系,也改善了我和亲人以及与同事的关系,让我的生活越来也好。
《正面管教》心得体会4
初冬,不如隆冬神圣庄严,不如金秋给人已收获的喜悦,然而它却承载着别有的一份美丽,让我眷恋……11月中旬,在园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将一起跟随Linda老师带来的《正面管教》开启四期的课程,可以说是为我们带来一场身心的洗礼,为了我们学习的有效性,领导还为我们提供了《正面管教》书籍及践行工具卡。在学习中我们一起头脑风暴、一起分组讨论、一起分享收获、一起参与各种游戏。四次的学习让我们彼此拉近了距离,更加深入了解彼此、理解彼此、温暖彼此、最后到欣赏彼此……之后,我便以依依不舍的姿态利用工作之余阅读完这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对于学习正面管教,我有以下体会:
一、先联结情感、认同感受再纠正行为。
以前我在工作中在解决孩子问题上会直接去纠正孩子,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和不足。有时候,甚至还会讲一大堆的道理,认为这些道理你应该都懂,因为我是为了你好。甚至我们还天真的认为,我们这样纠正了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可事实是:不良行为一直存在。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孩子就是听不进我们的话呢?今天我学习正面管教之后完全明白了,原来都是因为自己没能和孩子建立好联结。
7
德雷克斯说:“爱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关系”,先联结再纠正是要我们通过传递爱的信息,建立亲密和信任,而不是距离和敌意。这其中往往透着这样态度:“我爱你,而答案是不”;“我爱你,我相信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案”。比如,孩子在商场闹着要买东西,可家里的这种玩具已经很多了,你又不想纵容孩子这种出门就要买玩具的坏习惯。那么,就要在纠正孩子错误之前先跟孩子建立情感联结、认同感受,建立良好的关系,再去积极的影响孩子,这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一旦有了情感联结,孩子们就会愿意接受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纠正了。
这里的纠正行为,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或者和他们一起来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买玩具这件事情,就可以和孩子就买玩具达成共识,而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爱时,彼此之间才更可能达成共识并容易执行。因为,此时,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下面的这个案例是我运用Linda老师讲的认同感受的“你感到……是因为……你希望……”句式来帮助孩子解决了分离焦虑:周二早上我们班有个小女孩高高兴兴走进教室,把玩具放进自己的抽屉里,接着跑回班级门口,往外张望着,这时脸上的笑容已经变成了两行眼泪,最后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我便走向前蹲下来帮她擦拭眼泪,与她说话:“宝贝,程老师理解你的感受,你现在心理很伤心,很难过,是因为你还没有来得及跟妈妈说再见,妈妈就走了对吗?”孩子听了我的话用力地点点头,哭的更伤心了。“那你希望我为你做点什么吗?”我抚摸着她的背接着问。
7
这时孩子的情绪缓和了一些,对我说:“小程老师,我想让你抱抱我。”接着我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又和孩子约定下次先和妈妈说再见,再进教室。孩子就高兴地去吃早饭了……拥抱是最天然的动作,是最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