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重庆大足石刻优秀导游词五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43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重庆大足石刻优秀导游词五篇.docx

上传人:文档百货 2022/3/27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重庆大足石刻优秀导游词五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至南宋绍兴年间(892年-1162年)结束,历时250年。以其雕刻细腻、精致、高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改变,尤以观音造像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设馆”。北山石刻以当时流行的佛教艺术为主,体现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约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年-1252年)主持建立,历时70余年,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余尊,题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整个造像群宛如一处大型的佛教圣地,呈现了石刻艺术的精华。宝顶山有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像、九龙浴太子等闻名景点。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南,始刻于南宋时期,共有造像15窟,以道教造像为主,刻工细腻、造型丰满,是我国石刻艺术中雕刻最精致、神系最完整的道教石刻造像区
  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南25千米处,始刻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年间(1082年-1096年)结束,是中国石窟中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区。
  石门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20千米处,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为佛教、道教合一的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门山造像共分为13龛,有药师佛、释迦佛、观音洞、孔雀明王等龛窟。
  各位游客挚友们,在听完大足石刻的简介后,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为快呢,不过不用焦急,因为我们即将要到达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游客挚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宝顶山,接下来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宝顶山的大佛湾石刻造像群。大家请看,在你们面前的就是***图,又名“六趣图”。佛教中有个经典的理论“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前世今生,每个人死后都要经过轮回投胎转世,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业力果报和生死轮回的佛教基本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抱着轮子的蓝面巨人,他叫做转轮王,四川人称为之“无常鬼”。“无常”是佛教中的一个名词,是指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刹那生灭的,这里把无
  常人格化就成了“无常鬼”,由他来驾驭生死轮回,表示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它怒目獠齿死咬***,两臂紧钳***,象征着业力即因果报应不行逆转。
  ***图共分四圈。我们依次从里往外看,***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个人,表示修行的众生,从其心际飞出了六道佛光,把整个***划分为六个部分。即佛教中所说的,万源发于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圆圈,圈内刻着佛或菩萨,表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圆圈旁的猪、蛇、鸽分别代表了贪嗔痴三毒。
  其次圈则为生死轮回的六道。大家请看,以中间的这条佛光为界,上面三道称为“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为天道,右边为阿修罗道,左边为人道。下面为“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间为地狱道,右边为饿鬼道,左边为畜生道。
  ***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十二因缘阐明白人生的改变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及因果关系,它将人生现象分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任何生命在没获得解脱之前,都在这个过程中循环,佛教认为这个过程都是苦痛的,只有皈依佛门修成正果才能摆脱这种苦痛。这十二因缘的详细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苦痛,工匠师都用生动的图画表现了出来。例如“生苦”,这里表现的是一位孕妇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认为,孩子倒挂悬垂于狭小的母腹内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热汤,孩子如下油锅地狱;喝一口冷茶,又如坠寒冰地狱??生命在形成之时,就已起先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