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7 页
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
魏征答复:“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指 出,这样做违反了治国安民的方针。我朝开国后即立下‘男子二十岁当兵,六十岁可免’的规定,怎么能随意变更呢?”
唐太宗特别生气,大声指责道:“你太固执己见!”
魏征毫不退让,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鱼,的确能捕到很多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把森林烧了打猎,的确会打到很多猎物,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假如把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去当兵,今后国家的税赋徭役去向谁要呢?”
唐太宗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吩咐。
有时候,李世民还会和魏征一起探讨一些问题。
比方,唐太宗曾问魏征:“历史上有过这么多帝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征答复道:“能够多听听各方面看法的帝王,通常比拟明智;一意孤行、只听单方面的看法的帝王,难免就会昏庸。”“兼听那么明,偏听那么暗”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唐太宗赞许地说:“你讲得真好啊!”
有个大臣叫郑仁基,女儿长得漂亮又有才华,皇后要把她收为李世民的嫔妃。当册封的诏书写好后,有人说了一句:“她不是已经与人订婚了吗?”
魏征知道后,就向李世民进谏道:“陛下住着亭台楼阁,就应当盼望百姓有安家的房子;陛下吃着山珍海味,就应当盼望百姓有足够的食物;陛下看着众多嫔妃,就应当盼望百姓有满意的婚姻。此时此刻陛下把已经与人订婚了的女子夺过来,这怎么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愿呢?”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立刻取消了册封。
当魏征患病去世后,唐太宗罢朝五天,亲自登上御苑西楼,遥望魏征逝世之处寄予哀思。他沉痛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帽穿戴;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缘由;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此时此刻魏征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能在初唐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一点作用,的确是与唐太宗闻过那么喜、从谏如流的气度分不开的。
唐太宗时能够大胆进谏的大臣,还有一位马周。马周原来只是保卫玄武门的中郎将常何的客人。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李世民下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个武将,不懂政治,感到谈不出什么,为此很犯愁。马周知道了,立刻动笔为他写了二十多条关于政治得失的看法,让他去交差。李世民读了以后,觉得条条都切中要害。他很惊奇,常何这一介武夫怎么变得这样有政治头脑了,就找他来面谈。常何一向诚实,他坦白地告知李世民上书的内容都是马周写的。李世民立刻召见马周,一番谈话,对他非常赏识,不久便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马周没有辜负李世民对他的期望,经常进谏,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立性的建议。他要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要了解民间的疾苦,爱惜百姓;他要李世民不要太宠爱子女,没有必要每年加赐金银珍宝,因为奢侈只会害了子女;他要李世民以人为本,真正让百姓满足,就得选拔德才具备的好官。对马周提出的这些建议,李世民都谨慎听取,并加以推行。
魏征、马周等人还提示李世民,隋末因为滥刑暴政而快速灭亡。李世民因此特别重视立法安民,要求有关部门融合前朝立法、司法经历,制定了《贞观律》,使封建礼教法律观成熟完善起来,为稍后制定《唐律》打下了根底。
魏征极言直谏:
魏徵备经丧乱,仕途坎坷,阅历丰富,因而也造就了他的经国治世之才,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