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国有资本预算的编制主体?国有资本预算的主要内容?国有资本预算面临的问题?编制国有资本预算的原则和目标?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意义?国有资本预算的审核与监督系统一、国有资本预算的编制主体?观点一: 国有资本预算的主体是财政部门。资本预算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编制国有资本预算是财政部门的职责。《预算法》规定政府预算的唯一编制主体是财政部门, 企业的国有资产与政府的预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维护政府预算的完整性,要求由财政部门编制国有资本预算。?观点二: 国有资本预算的编制主体是国资委。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的角度出发, 国资委是最为合适的国有资本预算编制主体。国资委是经人大授权的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应是国有资本预算编制主体。?一般认为国资委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 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体。国资委是国有资本的产权主体, 应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国资委编制国有资产预算, 与各级财政部门编制的公共预算及社会保障预算共同形成我国政府预算。二、国有资本预算的主要内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出资人对出资企业依法取得的各种收益, 主要包括: , 指政府凭借国有资本所有权而取得的增值收入, 包括上缴利润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管理费和租金收入、利息收入等。 , 包括国有资本产权转让收入、国有资源使用权、开采权转让收益等。 , 包括吸收权益性投资收入及债券融资收入和借款收入。 , 指公共预算资金, 转入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 指上下级政府的拨款、同级政府间的拨款。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包括: , 指国有资本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有关费 , 包括对新企业投资支出, 对控股、参股公司追加投资支出, 收购产权支出, 债权性投资支出, 购建固定资产及其它长期资产支出等。 , 指国有资本在营运过程中发生的融资费用 , 按法定程序批准转到公共预算的支出。 , 与转移性收入相对应。 。三、国有资本预算面临的问题( 一) 各部门利益协调问题。尽管从 2005 年起,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预算、决算进行审批, 对企业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其内容包括经营发展和规划是否符合要求, 预算收支是否实在, 成本控制是否按预算执行, 投资风险如何等。但各部门利益仍难协调。(二)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困难。从 1998 年到 2005 年, 国有企业的利润从 亿元提高到 9047 亿元。 7年内增长 423 倍, 累计利润超过 4万亿元。 2005 年以来中央企业利润 6000 多亿元中 80%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移动等 7家企业。其中中石油企业一家盈利 1000 多亿元, 占 169 家中央企业的四分之一多, 但不少行业利润收回困难。( 三) 利润上缴的方式。国资委讨论较多的一个方案, 是按照不同行业、不同比例收取红利, 有的行业可以不收取。财政部官员表示, 财政部不主张通过“一对一谈判”的方式向国企收取红利, 而是通过试点, 根据产业分类确定不同的分红比例, 垄断行业、资源类行业应多收。具体比例参考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红率, 将会定在 0~15% 之间。郝福满提出自己观点,中国如果要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 首先就要建立国有企业分红制度, 通过独立审计的财务会计确保国企分红。四、国有资本预算的目标和编制原则?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构建目标在国有资本预算制度构建目的上,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政府资本性投资,推动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实现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另一方面, 通过预算的形式,反映和监督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活动,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服务于政府社会和经济管理的总体目标。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构建目标应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两个角度来分析。长期来看,应形成国有资本预算编制与审核监督的动态系统。短期来看,在于确保国有资本预算作为政府预算体系的有机独立的组成部分,并着力建立与完善国有资本预算编制这一基础性工作开展所需的制度环境。编制原则?第一,市场效率原则。国有资本预算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以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参与市场活动的体现,目的是直接调整产业结构,其具有宏观经营性和市场性特征。因此,国有资本财政的最佳规模应由市场效率准则决定,即实现社会平均利润最大化,以促进国有资本增值。?第二,收支相应原则。在国有资本预算中,资金的筹集重点是国有资本存量调整收入,它是决定国有资本预算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因为国有资本存量调整收入不仅可成为国有资本预算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国有资本投资在产业调整中的资金运动特点。因此,存量调整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