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试卷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79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试卷分析.doc

上传人:xreqing 2022/3/28 文件大小:7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试卷分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试卷分析
2021年毕业班语文学科复****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
《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的"中,对“阅读和鉴赏”共做出12个方面的要求,其中第4点要求“能阅读阐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阐述类文代,其余均为常见动词,很少有过于困难偏僻的词语,其中一词多义这种类型较为常见,也会涉及通假字的现象。第5题,题干都是要求选择全部说明或说明传主某种精神品质或行为的,均为6选3,一般情况下,三个正确的比较明确,而且有两个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也比较明确,但总有一个似是而非的,比较模糊,如13年试题中的“遂制罢羽林之请".第6题均为内容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项,选项字数一直稳定在65-75字。13年各选项均为68字。从10年起选项构成形式有所变化,原来多是直接表达原文某情节内容,如今四个选项均是先概括故事情节,然后表达相关内容。
第7题翻译语句,均选自第二大题的文言文选段,不另给材料考察翻译。每句字数约在20-30之间。今年的第一句翻译很短小,连标点在内才17个字。两句翻译的分值五五开,,分值比例根本相当。虽然命题人说在翻译中考察大意中包含了对虚词的考察,一般来说虚词对大意的影响不大,关键词语绝大多数是实词,虚词的占比重极小,即使考察也是考察有实际含义的虚词。虽然要求翻译的句子存在特殊句式,譬如介词构造后置等,但学生只要依语句理解根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而且没有将特殊句式设置为采分点。目前未出现宾语前置这种复杂的句式,10年的翻译实际上涉及到了被动句式,11年涉及了省略句式,但都没做采分点.

在学生掌握了高考文言文的出题规律,有了明确的答题意识后,还是要精做,选择适宜的文段来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要少讲多练,多考察。文言文阅读题是知识积累和推断才能的综合考察,阅读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对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相对较低;备考复****中,根据学生需求,读文本是稳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在试题考察的词语之外,老师圈画一些常见或重点的词语来强化积累;主要是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目的是稳固相关知识并且强化聚焦判断意识。一是要注重实词积累,尤其是一词多义。二是要注重词语在语句中的搭配;三注重语境,将知识积累和语意推断结合,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只有在详细语境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含义。第5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然后结合认定法得出结论。第6题选择内容分析和概括不准确项,考察范围是对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错项的误点是明确的;考察的本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相关文意;备考中,要逐项找到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逐一做比较判断。一般来说,选项的错误点比较明确,多是本质性错误,和原文有较大出入,较容易判断。
翻译语句试题首先是学生要有好的意识,养成好****惯。要注重实词的积累翻译;虚词不必强调用法,但要注意有实际意义的虚词;不用纠缠于繁难复杂的句式,以学生准确理解为主;翻译要强调语言顺畅的直译,但不能用理解代替翻译;要结合原文语境,先理解后翻译,不能随意增删内容;备考中,要坚持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
(二)诗歌鉴赏
1。试题特点
10
11
12
13
题材
《雨雪曲》
边塞诗
《春日秦国怀古》
怀古诗
《思远人》
怀人诗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咏物诗
体裁
乐府诗
七律

七律
作者
南朝·陈
江总

周朴

晏几道

朱熹
8题
内容
情感
情感、技巧
表达技巧
9题
技巧/情感
表达技巧
内容
情感
综合近四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是以内容理解、情感分析和表达技巧的鉴赏为主。
2。复****建议
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使老师和学生往往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的。其实,“参考答案”只是阅卷评分时的一种
“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做校正、补充。所以备考中,可以将自己做出的“备考答案”和“评分答案”对照,取长补短,反复琢磨。日常训练要求读懂诗、理解诗,明白诗人在表达什么,更多的是理解根底上的根本鉴赏和评价。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才能,,作答要尽量做到流畅、完美;但反对让学生套用答题形式,但要标准答题思路。
(三)默写
1。试题特点
10
11
12
13
出处
《荀子·劝学》
《论语·述而》
《孟子·告子上》
《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