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时差
㈡地方时的计算
: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推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规律
⑴纬度改变: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改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来线,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来线,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界限是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汲取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汲取。
⑵地面汲取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干脆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汲取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第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