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下笔不觉师造化答案-《下笔不觉师造化》阅读答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3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下笔不觉师造化答案-《下笔不觉师造化》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平平库 2022/3/28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下笔不觉师造化答案-《下笔不觉师造化》阅读答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接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相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来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视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如同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那么是圆中有方;“变”那么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看法和价值取向上的比照,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溢传奇色调,黄宾虹一生安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教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始终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看法最终表达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遵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那么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以下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议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探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视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