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4-诗词五首(教案)
24 诗词五首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三、板书设计
春望望所见:寄情于物
所感:触景生情翘首望景
盼所盼:家书万金
所思:战休国安低头思亲忧国思亲
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1.熟读古诗,并背诵。(重点)
2.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难点)
3.品读诗句,体会修辞之美。(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提问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提问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剧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提问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提问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三、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以色示物
以声感人
赤 壁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提问1: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漂浮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设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提问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提问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假设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提问4: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
赤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假设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渔家傲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古词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