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杜鹃枝头的诗句
些则成为在特定的生 活场景中反复出现并因此引发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 程式化意象。
【 3】 如: 袅袅堤边杨柳, 寄寓着亲友离别的伤感 美人香草 ,象征着诗人傲然独立 ,不与世俗同流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麓灵即位 ,号日开明帝。帝生 卢保 ,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 望帝。望帝,杜宇也。④元代陶宗仪 《 说郛》卷 6o所辑 太 平寰宇记》云 :望帝 自逃之后 ,欲复位不得 ,死化为鹃。⑤ 杜宇的传说在民间也有流传。大致意思是:岷江上游有恶龙, 常发洪水危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泻洪水。恶 龙闭之五虎铁 山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 翁赠以竹杖, 入山中救龙妹, 结为夫妇。
治水有功, 成国君后 , 开荒屯垦,安居乐业。后遭嫉而遭禁于山中, 郁郁寡欢而死 , 死后魂灵化为小鸟, 从山中飞向故国。向其妻悲啼 归汶阳, 归汶阳 。从此 ,每年春天农忙季节,杜鹃声鸣,人们就知 道是国君杜宇来催促他们赶快耕种了。【 4】 以上几处记载虽小有出入 ,但都认为杜鹃是蜀王杜字失 去地位, 隐于 山中, 郁郁而死, 因思念其妻和故国, 不停啼叫, 叫声凄苦、悲惨。因望帝离开时杜鹃鸟呜叫,所以蜀人听到 杜鹃悲鸣就思念望帝,认为杜鹃是望帝死后魂化而成。
第二,与望帝魂化为杜鹃的传说相比,还有一个流传不 太广的传说 ,即谢豹的传说。有关这一传说的记载有:①相 传是周师旷作、晋代
张华作注的 《 禽经 中记载的 杜鹃 : 啼哭则倒悬于树 ,自呼曰 谢豹 。② 宋代陆游在 老学庵 笔记》卷三记载:吴人谓杜宇为谢豹。杜宇初啼时,渔人得 虾日 谢豹虾 :市中买笋日 谢豹笋 。③元代伊士珍 《 琅 嫘记 卷上引 《 成都旧事》:昔人有饮于锦城谢氏,其女窥 而悦之。
其人闻子规啼, 心动, 即谢去, 女甚恨。
后闻子规啼, 则怔忡若豹鸣。其侍女 以竹枝驱之,日: 啼乎 故名子规为谢豹。
根据以上的记载 ,谢豹的传说故事内容大致为:从前有 位书生路过锦城,口渴 ,到锦城谢氏家去喝水。谢氏之女偷 窥了书生,并爱上了他。可是书生因听到了子规声声催归之 声.便急忙告辞还乡。谢氏之女感到很遗憾。后来听到子规 的叫声 , 就像野豹的鸣叫一样, 就让她的侍女用竹枝驱赶它, 说: 你这只野豹,上次破坏了我家小姐的美好姻缘 ,怎么 还敢到此啼叫呢 从此人们又叫子规为谢豹。而这一传说 在诗歌中却鲜有反映。如 : 宜呼唤得谢豹出,方使年年无 此声。
(贯休 闻杜鹃》) ; 心独叫风。
( 陆龟蒙 子规一首》) ; 谢豹出不出,日 迟迟又斜 。
(成彦雄 《 杜鹃花 烟 中树。
(钱霖 清江引》) 因为杜鹃的传说出现较晚.其流传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最终在诗歌中反映出来就更靠后了。
2、唐前诗歌中 杜鹃鸟 观情感与物象相结合的产物 , 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袁行霈认 为客观的物象进入诗中成为意象 ,需要经过两方面的加工 : 豹,汝尚敢到此 碧竿微露月玲珑,谢豹伤 ) ; 戴胜雨馀桑 , 谢豹 意象的运用。意象是作家主 一方面 ,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 ,以适合诗人的 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 ,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 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⑤ 杜鹃意象的形成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由于意象强烈 的主观性 , 所以在不同的时代 ,或同一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 , 杜鹃鸟意象有不同的含义。
乐府诗集》七十中说: 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
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
中有一鸟名杜鹃。
言是古时蜀地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飞走 树间啄虫蚁。岂意往 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 侧怆不能言。
在诗中,作者看见杜鹃鸟独特的外形特征 , 想起望帝杜宇的悲惨遭遇,引出了死生变化无常的感慨。
在 子夜四时歌》中的 《 春歌二十首》中写到: 竹里鸣。梅花落满道。燕女游春灯。罗裳曳芳草。
: 燕弄初调。杜鹃竞晨鸣。画眉忘注 口。游步散春情。
首诗写梅花早早的报春 ,杜鹃在竹林深处呜叫,一个妙龄女 郎在月下游春。第二首诗写众乌相继鸣叫报春。很显然 ,诗 人认为杜鹃是报春的使者 ,撇开望帝传说 ,从杜鹃的啼叫的 时令来写,语言清新、明快、 自然。
《 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 中的 适间梅作花。花落已成子。杜鹃绕林啼。思从心下起。
杜鹃在丛林中不停地啼叫,梅 已由花变成了果实,明媚的春 光还能停留多长时间呢 伤春、惜春的愁思油然而生。同是 写 愁 , 三月歌 中则由春愁上升到离愁。
泛舟临曲池。
仰头看春花。杜鹃纬林啼。折杨柳。双下俱徘徊。我与欢共 取。
在以上几首诗 中,杜鹃鸟都打上了作者主观的烙印, 寄寓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