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医内科学课件_眩晕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概述】
一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 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三、相关检查
测血压、查心电图、超声心动、检查眼底、肾功能等, 有助于明确诊断高血压病及高血压危象和低血压。
查颈椎 X 线片, 经颅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诊断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脑动脉硬化, 必要时作CT 及MRI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 有助于诊断梅尼埃综合征。检查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验有助于诊断贫血。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 辨相关脏腑
肝阳上亢
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
脾胃虚弱, 气血不足
眩晕, 兼有纳呆、乏力、面色晄白等症状。
脾失健运, 痰湿中阻
眩晕, 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肾精不足
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2. 辨标本虚实
虚证
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遇劳即发, 伴两目干涩, 腰膝酸软, 或面色晄白, 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
精血不足
气血亏虚
实证
病程短, 或突然发作, 眩晕重, 视物旋转, 伴呕恶痰涎, 头痛, 面赤, 形体壮实者。
痰湿所致者, 头重昏蒙 , 胸闷呕恶, 苔腻脉滑;
瘀血所致者, 头昏头痛, 痛点固定, 唇舌紫暗, 舌有瘀斑;
肝阳风火,眩晕、面赤、烦躁、口苦、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弦有力。
二、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
虚者:滋养肝肾, 补益气血,
填精生髓。
实证:平肝潜阳 , 清肝泻火 ,
化痰行瘀。
三、证治分类 1、 肝阳上亢证
主证:眩晕, 耳鸣, 头目胀痛,
兼证:口苦, 失眠多梦, 遇烦劳郁怒而加重, 甚则仆倒, 颜面潮红,急躁易怒, 肢麻震颤,
舌脉: 舌红苔黄, 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 肝阳风火, 上扰清窍。
治法: 平肝潜阳, 清火熄风。
代表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用平肝潜阳, 清火熄风, 可用于肝阳偏亢, 风阳上扰而导致的眩晕。
常用药: 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 白芍柔肝滋阴。
加减:
1.若肝火上炎, 口苦目赤, 烦躁易怒者, 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 ;
2.若肝肾阴虚较甚, 目涩耳鸣, 腰酸膝软, 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者, 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
3.若见目赤便秘, 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4.若眩晕剧烈, 兼见手足麻术或震颤者, 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 清热止痉。
2. 气血亏虚证
主证:眩晕动则加剧, 劳累即发,
兼证: 面色晄白, 神疲乏力, 倦怠懒言, 唇甲不 华, 发色不泽, 心悸少寐, 纳少腹胀,
舌脉: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
证机概要: 气血亏虚, 清阳不展, 脑失所养。
治法: 补益气血, 调养心脾。
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本方功用补益气血, 健脾养心, 主治因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眩晕等。
常用药: 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 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 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 远志、枣仁养血安神。
加减:
1.若中气不足, 清阳不升, 兼见气短乏力, 纳少神疲, 便清下坠, 脉象无力者, 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2.若自汗时出, 易于感冒, 当重用黄芪, 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
3.若脾虚湿盛 , 腹泻或便溏, 腹胀纳呆, 舌淡舌胖, 边有齿痕, 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 当归宜炒用;
4. 若兼见形寒肢冷, 腹中隐痛, 脉沉者, 可酌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
5.若血虚较甚, 面色晄白, 唇舌色淡者, 可加阿胶、紫河车粉( 冲服 );
6.兼见心悸怔忡, 少寐健忘者, 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
3. 肾精不足证
主证:眩晕日久不愈, 精神萎靡, 腰酸膝软,
兼证:少寐多梦, 健忘, 两目干涩, 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 耳鸣齿摇; 或颧红咽干, 五心烦热;或面色恍白, 形寒肢冷,
舌脉:舌红少苔, 脉细数; 舌淡嫩, 苔白, 脉弱尺甚。
证机概要 : 肾精不足, 髓海空虚, 脑失所养。
治法 : 滋养肝肾 , 益精填髓。
代表方 : 左归丸加减。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