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文档名称:

太阳病辨证论治.ppt

格式:ppt   大小:3,445KB   页数:8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太阳病辨证论治.ppt

上传人:石角利妹 2022/3/29 文件大小:3.3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太阳病辨证论治.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太阳病辨证论治
第一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概 论
一、太阳病的概念
太阳病是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要点
病因: 外邪侵袭
病程: 初期阶段
病位:袭人体
渴:温热之邪,耗伤阴津
不恶寒(微恶寒):风热伤卫,卫失外固
病机:
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失和
治法:
辛凉解表
第十六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温病误治后的变证:风温
脉证
身灼热: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助热伤津
脉阴阳俱浮:
脉洪大,邪热充斥内外,鼓动气血运行
自汗出:阳热过盛,逼迫营阴外泄
身重:热伤元气
多眠睡:热盛神明被扰
鼻息必鼾:
邪热壅肺呼吸不利
语言难出:多由神昏及津伤口燥所致
病机: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清热养阴法
第十七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邪热炽盛的病证:
误用下法
重伤津液而小便不利
阴精不能上荣于目,加之热扰神明而两目直视
阴亏风动,二便失约而失溲
误用火法
邪热熏灼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
热动肝风,发如惊痫,时有四肢抽搐
火灼肝胆更重,使黄色晦暗,如烟火熏灼之黄
第十八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2、3、6条原文分别作为中风、伤寒、温病的提纲:
中风、伤寒为风寒所伤,最易耗伤阳气→恶寒
温病为温热之邪所致,最易伤阴耗液→发热而渴
轻微恶寒
第十九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阴阳的区分,关键在于发热之有无:
有发热的属阳
无发热的属阴
发热与否取决于外感疾病过程中正邪斗争的状况
第二十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伤寒六经辩证,即根据上述原则划分三阴三阳:
太阳病有发热恶寒
少阳病有往来寒热
阳阳病但热不寒
三阳经病均有发热,说明正气尚旺盛,抗邪有力,属正盛邪实的阳证,即“发于阳”也。
三阴经病通常无热恶寒,甚至肢厥蜷卧
阳虚阴盛,正气虚衰的表现,即“发于阴”也。
祛邪
扶正
第二十一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
传也。(5)
疾病的传变与否,要以脉证为辨,不应拘泥于日数。
第二十二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
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
则愈。(8)
【原文】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第二十三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阳浮而阴弱:
有两方面含义:
脉象
轻按则浮,故称阳浮
重按则弱,故称营弱
脉浮弱(缓)
病机
卫气浮盛,则阳浮
营阴不足,则阴弱
营卫不和
第二十四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脉证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卫失温煦,汗出肌腠疏松,不耐风袭
翕翕发热:
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
汗出: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鼻鸣干呕:
表邪不解,里气不和
肺气不利
鼻鸣
胃气上逆
干呕
病机:
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第二十五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第二十六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桂枝 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 酸苦微寒,敛阴和营
调和营卫
生姜 益脾和胃,辛散止呕,助桂枝调卫
大枣 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益阴和营
调和营卫
甘草 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桂、姜配枣、草
辛甘相合,阳气乃生
芍药配枣、草
酸甘相合,阴气乃生
外调营卫,内和脾胃,滋阴和阳,调和气血。
群方之祖
第二十七页,讲稿共八十八页哦
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