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宋/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 qi ǎng)聒( 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宋/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 qi ǎng)聒( 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 nàn)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① 司马谏议:司马光,时任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 :及王安石为相,始行青苗助役农田水利,谓之新法。公首言其害,以身争之。当时士大夫不附安石,言新法不便者皆倚公为重。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即是对司马光攻击新法言论的答复。
②某启:古代书信抬头格式。正式信件某字处要填上写信人名字,书札原稿此处例用某字代替。启,书函。某启,即某人致书。
③君实:司马光的字。
④术:方法。王安石与司马光所争者政见,所持者皆是儒道。当
新法盛行时,司马光说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当元事占更化时,苏轼骂司马光一概否定新法是司马牛 !司马牛 !安石与司马之争是两位信念异常诚挚的拗相公间的对立,而无君子、小人色彩。
⑤聒:在耳边絮叨。
⑥见察:被体察。
⑦视遇:对待。厚:厚重。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新法,对王安石的人品始终是尊重的。元祷更化,旧党上台,王安石逝世,司马光仍力主谥给安石一切高贵的荣衔。
⑧反复:书信来往。为争新法,王安石与司马光交换过三次书信。
⑨名实:名分和实际,概念和概念表述的内涵。 孔子: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分是儒学的一个原则。
⑩侵官:司马光《与王介甫书》谓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是侵官乱政,即侵犯他官的权限,搞乱行政程序。生事:谓变法是生事扰民,即制造事端,骚扰百姓。征利:谓安石为政尽夺商贾之利、收天下之息,即从商贾手中夺取财利。拒谏:拒绝守旧派对变法的指责和非难。致:招来。谤:背后议论。
11、修:订立。
12、有司:主管部门。
13、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难:责问,诘难。
14、诽:毁谤。
15、上:指宋神宗。
16、量:估测。
17、盘庚之迁:据《尚书 ·盘庚》:商代君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