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加强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思考
刘艳春 李占奎 摘要:独特的地缘优势使俄罗斯成为黑龙江省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对俄贸易独占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伴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深化和我国推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以及俄罗斯开发企业自身资金短缺的限制,使许多比较好的项目得不到有效实施。由于我省缺少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企业国际化的程度较低,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实力处于中低档水平,同时缺少大规模对俄投资的能力和经验,开展对俄大规模投资经营活动显得实力不足。
(三)贸易秩序不规范,关税壁垒和“灰色清关”等现象阻碍双边贸易的良性发展
俄罗斯目前尚未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其关税税率较高且不稳定,%,服装、鞋、轻纺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高达15%~20%,俄方经常通过临时性提高某些进口商品关税的做法限制进口。俄罗斯还利用技术贸易壁垒,许多商品的质量标准高于中国的同类商品,尤其是在食品、服装、家用电器方面,两国质量标准体系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另外,在俄罗斯普遍存在着“灰色清关”现象,虽然“灰色清关”有其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理由,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消极影响也日益明显,成为中俄边境贸易的一个重要障碍。近年来,中国商品在俄多次被查抄,使华商巡受了巨大损失。2004年,莫斯科“艾米拉”事件使中国商人损失约3 000万美元;2005年,在莫斯科萨达沃特别杰察列那克再次发生了“俄罗斯税务警察强行拉走中国鞋”事件,使中国商人又损失8000万美元。2008年10月,俄对莫斯科的阿斯泰市场进行突击检查,查封了华商在仓库里的鞋、服装、袜子等日用品,货物价值高达21亿美元。俄打击“灰色清关”,使很多中国日用品、轻工业品出口商人信心严重受挫,也增加了中国商品在俄经销的风险。经贸合作的不规范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仍将制约着中俄贸易的深入发展。
(四)面临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压力
由于近年俄罗斯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吸引美、德、日、韩、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纷至沓来,以其资金、技术和商品优势进入俄罗斯市场,使黑龙江省边贸企业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黑龙江省在俄的企业多以中小公司为主,各自为战、分散经营,不能形成整体合力,不能实现
规模经济效益,缺乏主打品牌商品引领。全国各省、区及大城市的客商也在积极开发俄罗斯市场,形成一种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使我省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两方面的竞争压力。
(五)口岸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于边贸发展的需要,双边贸易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目前,黑龙江省的边境口岸虽已初具规模,但随着边境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有的口岸交通不便,通讯困难,仓库货栈不足,造成过货、过客时间长和通关的不便。俄罗斯对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大。双方地方政府与口岸边检、海关和商检等查验部门关系不够协调,对加强中俄边境贸易的重视程度和认汉不够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同时,两国银行直接结算规模不大,信用证项下的结算比例很低,缺乏公正、合理、有效的仲裁机制。
三、对策建议
由于地理位置所限,我省对俄边境贸易的市场主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即使加上东西伯利亚的外贝加尔边疆区,也只有700多万人。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居民购买力较低,商品市场的容量有限,而且中国商品在这一市场上还面临着美、日、韩及其他国家的竞争,因此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我省与这一地区商品贸易额的余地不大。因此,我们在制定对俄经贸合作战略时,就不能把眼光只盯在商品贸易上,而是要结合省情和对俄贸易现状,扩大视野,实施“大经贸”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和“走出去”战略。
(一)优化对俄贸易结构
在中俄经贸合作实现规模增长的同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贸易商品的质量提高和结构调整上来,那些双方具有明显互补性的产业和商品正在给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带来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中俄贸易结构由过去的商品互换调整到贸易互补。继续扩大服装、鞋帽、纺织品、农副产品等优势产品的出口,努力提升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在政策上支持木材、原油、化肥、铁矿砂等资源型商品进口,进一步扩大对俄经济技术合作成果,以合作促贸易,以进口补出口,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提高对俄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加大对地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打造出口品牌,培育具有黑龙江特色产业优势的出口品种,重点抓好大米、果菜、绿色农副产品对俄出口,提高地产品的出口比重。
(二)建立和发展对俄出口生产体系
以俄罗斯市场为导向,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的特点,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