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皮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引.docx

格式:docx   大小:27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皮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引.docx

上传人:zhangshut 2022/3/30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皮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皮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节特应性皮炎
【概述】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本病与遗传过敏有关,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本病通常初发于意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减少如屋尘、螭、动物毛、
花粉、真菌等变应原;注意观察对所进食物的反应,避免食入致敏食物。
⑵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纠正皮肤干燥、保护皮肤屏障功能和止痒是治疗AD的关键措施。在急性期,每日用
温水沐浴1〜2次,在增加湿度的同时还有利于减少渗生、去除痂皮和残留药物;慢性期可每日沐浴1次。不论是在急
性期还是在缓解期,润肤剂和/或保湿剂的应用极为必要,应至少每日外用(多主张全身使用)1〜2次,尤其是在沐浴后应即刻使用,以保持皮肤的水合状态而保护屏障功能和减轻瘙痒症状。
2、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
1)糖皮质激素:局部间断外用糖皮质激素,并配合润肤保湿剂等是目前治疗
AD的一线疗法。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部位及病情程度选择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制剂,以快速有效地控制炎症、减轻症状。一般初治时应选用强度足够的制剂,以求在数天内明显控制炎症,但是,在面部、颈部及皱褶部位应选用相对弱效的糖皮质激素,并应避免使用强效含***制剂,儿童慎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停药过快常可致病情反复,长期使用可引起一定的皮肤不良反应(如皮肤萎
缩、毛细血管扩张、膨胀纹、多毛症、激素性瘗疮、细菌感染、紫瘢等),长期大面积应用有时也可致系统性不良反应(医
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库欣综合征、精神神经症状、青光眼、白内障及月经周期紊乱等)。因此,对于慢性或较厚的皮损外用时应选用较为强效的糖皮质激素制剂,短期内控制
病情后,改用弱效的制剂或非激素类药物
2)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此类药物包括他克莫司和叱美莫司,对特应性皮炎有良好疗效,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抗炎作用,且可相对较长时间地用于所有的发病部位,尤其是面颈部和其他皮肤柔嫩部位。不良反应主要是用药后局部短时间的烧灼和刺激感,尚未发现明显的系统不良反应(两药的经皮吸收均少),没有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3)外用抗生素制剂:由于细菌或真菌可通过产生超抗原或作为变应原而诱发或加重病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尤其是治疗有渗由性皮损时,应早期加用抗细菌或抗真菌药物可有利于控制病情,但应避免长期使用。
4)止痒剂:5%多塞平霜或非雷体抗炎药物可在短期内有效地减轻瘙痒症状,可与糖皮质激素制剂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交替使用。
5)其他:可根据病情和皮损的不同,湿敷、氧化锌油(糊)
剂、焦油、黑豆储油等亦可供选择。
(2)系统治疗
1)抗组***药和细胞膜稳定剂: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用药对象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药。
2)抗感染药物:对于病情严重(特别是有渗生者)或已证实有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的患者,可短期(7〜10天)给予抗感染药物,但切忌滥用。
3)糖皮质激素: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此类药物,尤其是儿童。但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予中小剂量短期用药,并采用早晨顿服法。病情好转后应及时逐渐减量、停药,以免长期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或停药过快而致病情反跳。
4)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严重而常规疗法不易控制的患者,可酌情选用环抱素A、硫嚏喋吟和霉酚酸酯等。但儿童应慎用,且使用时应注意系统不良反应。
5)抗白三烯治疗:有报道抗白三烯制剂如扎鲁司特、孟鲁司特等治疗AD有效,尤其是对伴有过敏性哮喘的患者。
6)其他:曲尼司特、甘草酸和复合维生素等可选择用于AD的治疗,可有辅助治疗作用。干扰素-丫用于AD治疗可能有效,但往往需较长期维持用药。
(3)中医中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
3、物理疗法
紫外线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方法,且以窄波中波紫外线(NB-UVB)和UVA1的疗效更佳。光疗后应注意使用润肤剂。由于该疗法长期反复使用后的致癌性有待进一步评价,一般认为低于12岁者应避免使用紫外线疗法。
总之,在特应性皮炎治疗过程中,首先应对患者的病史、病程、严重程度和受累范围等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由于本病为慢性疾病,需长期治疗,因此医患配合对于获得良好疗效非常重要
第二节脓疱疮
【定义】
又名黄水疮、脓痂疹。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或由两者混合感染所引起的化脓性皮肤病。
【症状及诊断要点】
1、夏秋季,学龄前儿童多见。
2、有接触传染史,或先有瘙痒性皮肤病。
3、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4、本损害为有群集倾向的绿豆至黄豆或更大的脓疱,或初起时为水疱,迅速浑浊化脓,周围有红晕,疱壁薄,破后露生糜烂面,干燥后形成脓痂,常呈橘黄色,愈后无瘢痕。
5、不同程度的痒感。
6、近淋巴结肿大,广泛者可伴发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