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ppt

格式:ppt   大小:2,541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3/30 文件大小:2.4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第一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一、目的要求
1、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原
理和方法。
第二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二、基本原理
第三页,讲关于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第一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一、目的要求
1、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原
理和方法。
第二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二、基本原理
第三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革 兰 氏 染 色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
 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兰、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
 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荷,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
 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物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美兰、伊红天青等。
第四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简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简单染色不能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第五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成分比较
成分 占细胞壁干重的%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肽聚糖 含量很高(50-90) 含量很低(~10)
磷壁酸 含量较高(<50) 无
类脂质 一般无( < 2) 含量较高(~20)
蛋白质 无 含量较高
第六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沙黄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第七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三、实验器材
1、材料
培养12-16h的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2、染色液和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碘液、95%乙醇、沙黄、二甲苯、香柏油
3、器材
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显微镜等。
第八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简单染色
(1)涂片 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蒸馏水,按无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枯草杆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菌液。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将刚制成的枯草杆菌液挑2-3环涂在左边制成薄的涂面,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液取2-3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面。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面,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第九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第十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2)晾干 让涂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文
火烘干。
(3)固定 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
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4)染色 将固定过的涂片放在废液缸上的搁架上,
加沙黄染色1-2min。
(5)水洗 用水洗去涂片上的染色液。
(6)干燥 将洗过的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
吸干。
(7)镜检 先低倍观察,再高倍观察,并找出适当的
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加香柏
油一滴,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
察细菌的形态。
第十一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涂片
干燥
固定
染色
水洗
镜检
简单染色方法
干燥
第十二页,讲稿共二十页哦
2、革兰氏染色
(1)涂片  与简单染色涂片相同;
(2)晾干  与简单染色法相同;
(3)固定  与简单染色法相同;
(4)初染  将玻片置于废液缸玻片搁架上,加适量(以盖满细菌涂面)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