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数学对于经济学的意义.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数学对于经济学的意义.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1/6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数学对于经济学的意义.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数学对于经济学的意义自经济学说产生以来,经由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到亚当• 斯密( )、戴维• 李嘉图( )、马尔萨斯、约翰• 穆勒( )、以及马克思( )等,经济理论孕育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政治经济学”传统。这一传统到 19 世纪 70 年代,一时勃然兴起的边际主义使之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大致说来,所谓政治,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合;而经济,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笔者所谓“政治经济学”传统,是指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这样一种研究视角和理论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合不可避免地会极大地影响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价值取向以及实际后果,影响人们利用自然的方式和效率。因此,具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学者,他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国家和国民财富的来源和性质、以及社会生产的分工和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和合作;他们的著作中无不充溢着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充满着对饥饿、贫困、战争和物的异化加诸人自身的压迫等社会缺失的悲悯和道德关怀。边际主义的兴起,或者说是集其大成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使这一传统发生了根本转向。这一变化或可称之为经济理论和学说的“自然转向”。他们撇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专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或只关注所谓“稀缺资源的配置”。据说这是经济学迈向科学的需要。这一转向的标志性事件,是经济理论从此堂而皇之地以“经济学”的形象示人;人们相信:抛弃“政治”以后,经济理论才可能是“科学”的。我们知道,经济学的“自然转向”是从两个理论假设开始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暗含了,或预设了这样两个前提:交易费用为零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前一假设的意义我们稍后再说;而所谓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这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制度问题的假设。该假设把某个特定的制度作为当然的前提,因而在事实上把“政治”的发生过程及其对经济的意义悬置了起来。在这个前提下,通过对几乎所有最新最深奥数学工具的应用,经济学建立了足可与理论物理学相媲美的形式化理论。于是“政治”作为“外生变量”被存而不论;过去的政治经济学现在成功进化为经济学了。人们宣称: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了——因为经济学已经像其它“成熟科学"一样,具有同样的形式化和数学化的理论构造。如何看待和评价一个事物,可选取的标准是很多的,这全看评价者本身关注些什么了。评价者如果关注某人的身体状况,评价的标准可能就是身高、体重、肌肉发达程度、内脏是否健康等。考察某人是否适合某种职业,评价标准就应该是其学历、职业经历、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和应变能力,如此等等。如果仅从一个人的衣着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和教养,其准确性就大可怀疑——君子虽必正其衣冠,但骗子却无不衣冠楚楚。以貌取人,孔圣人就曾失之子羽,更遑论一般常人了,因而古来以此上当者不知凡几;经济学家似乎非常在意别人对他们所从事的行当的看法,在意人家是否视经济学为一门科学,联想到物理学家从不在意人们是否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物理学,这种心理本身就不能不让人感觉到某种异样。关注经济理论是否做到了数学化和形式化,是否“像”物理学,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这多少有点儿以貌取人的意思。例如国内有些“国家级”专业经济刊物, “用数学表述”已经成为其第一道门坎。康德( )曾谓: “在关于自然的特定学说中,哪里有多少数学,哪里才有多少真正的科学。”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 对之评价说:这段话被广泛引用,但很少得到正确理解。但无论如何,经济学数学化的努力总应该是积极的和正面的。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经济学已经由于其数学化和形式化的显著特点而为人们接受为一门科学了。要保持科学性就必须保持数学化,这看来是顺理成章的。要全面理解经济学,这不能不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科学、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真理问题。传统上,真理被理解为知识与事物的符合一致。但事物必须先要能显现出自身,舍此便无从谈论符合。如果连对象(事实)是什么都还不清楚,任何符合就都是空话。因此在海德格尔那里,真理首先是事物处于无蔽状态: “真理意指那个使真实成其为真实的东西”。而要搞清楚认识对象是什么,这本身又涉及一种关于这个对象的在先的理解;但这样获得的对事物的理解或知识是否是“真的",人们却又用这个事物来对照,这实际使得真理问题似乎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结,成为一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难题。海氏指出: “一个事实只是在说明理由的概念的关照下才成其为事实,并且总是取决于这样一种说明所达到的程度。”在此情况下,事实与该事实的相关知识天然就是相互符合的。海氏因而深刻批判了任何真理的符合论观点。传统上存在两种符合论观点:一种是事情的符合,另一种是命题的符合。就前一种符合而言,真理是物对知的符合(事情真理);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