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 北京
(3)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协调开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7、左倾错误的纠正:①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提出了“调整、稳固、充实、进步"的方针。
②结果:从1962年开场,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开展
8、10年经济建立的成就
(1) 社会主义建立中,出现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7、8课 文化大革命(1966年 -——--— 1976年)
1.发动
(1)原因: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错误判断;左倾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林彪、江青别有用心的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精品文档请下载)
(2)导火索: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3)开场标志: 1966 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
(4)两大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
2.全国大动乱
(1)“一月革命”:1967年1月,王洪文等夺取了上海市党政大权。党政指导机关陷于瘫痪,全国处于极度混乱之中,全面大动乱开场。(精品文档请下载)
(2)“二月抗争”: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同林彪、江青一伙进展面对面的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精品文档请下载)
(3)1968年, 刘少奇 被错误地开除出党,成为党的历史上也是共和囝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3.动乱中的经济
4.完毕
(1)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7月6日,朱德逝世;9月9日,毛泽东和世长辞。
(2)“四五运动”:1976年清明节,北京群众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根底。(精品文档请下载)
(3)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标志“文化大革命"完毕。
5、“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1)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表现为:党的集体指导原那么被践踏;人民民主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2)经济秩序被打乱,: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
6。文革的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立,坚持以经济建立为中心。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的讨论
(1)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两个但凡"的方针,坚持“左”倾错误。(精品文档请下载)
(2)讨论:邓小平复出,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认了“两个但凡”的错误观点。(精品文档请下载)
(3)影响: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实现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根底。
2.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
(1)时间、地点: 1978年底,北京。
(2)内容:
①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路。
②停顿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立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指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点,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新时期。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对内改革)
一、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典型事例: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包产到户
4、意义:极大解放了农民消费力,农村经济迅速开展起来。
二、城市
1、1985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改革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内容: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按劳分配。
改革作用:这些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进步了企业的效益。
建国以来农村消费关系的调整
土地改革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消费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开展
启示:消费关系一定要消费力开展程度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消费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农村经济开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
脱离消费力程度,挫伤农民积极性,造成经济困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大开展
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②步骤:1980年,设立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