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洋务运动现代化的启示
【摘 要】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训
洋务运动现代化的启示
【摘 要】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训练新式海陆军,改革教育,建立近代的外交机构,不自觉地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由于以洋务派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决定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这说明地主阶级挽救不了中国,中国的自救需要新的政治力量。
【关键词】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现代化
清末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走上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征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开始学习西方的自救自强运动,由此开启了中国学习西方、仿效西方、追赶西方的近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的现代化
1.生产方式现代化——创办近代工业
洋务派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抵抗西方列强侵略,首先兴办的是军用企业。创办军事企业的同时,还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这些近代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制造,实行雇佣劳动制,生产的产品作为商品参与市场流通。引进的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催促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生长,加快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刺激了一批官僚地主阶级和大量民用商人投资于近代新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 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新的生产力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发展起来的。
2.推进中国军事现代化——创建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各地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1874年,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2]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这对于挽救清朝统治危机和抵抗西方侵略者起了一定的作用,也使清军向近代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因为洋务运动的封建性,致使具有近代意义的军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发育不良,在甲午战争中惨遭失败,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3.开创中国教育现代化——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近代化。洋务派兴学育才的途径有三条:一是采用西法创办洋务学堂;二是翻译西方的书籍;三是派遣学生出国留学。洋务派虽然不自觉地对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方式加以变革, 但却开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洋务派所建立的新式教育体系,开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它与洋务运动一起对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起了不可无视的先导作用。但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上仅仅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延缓封建统治的合法地位而进行的向西方学习的探索,最终只能以失败收场。
4.促进中国外交现代化——创建外交机构,派出驻外使节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外交体制显然已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