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4
文档名称:

中医推拿护理.ppt

格式:ppt   大小:1,784KB   页数:8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推拿护理.ppt

上传人:杰猫 2022/3/31 文件大小:1.7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推拿护理.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
(一)推法
【动作要领】
直推法: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或示、中二指指面贴在穴位上,做由此到彼的单方向直线移动。
旋推法:用拇指指面贴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
分推法:用双手拇指桡侧缘或
运土入水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腧穴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小儿推拿的穴位不仅有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等,还有部分穴位是小儿推拿学所特有的,称为特定穴。这些特定穴呈点、线、面分布。
三、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1.天门
定位:两眉中间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交替推至发际。
次数: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用于感冒或发烧初起。
2.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弓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分推。
次数: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止头痛。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3.太阳
定位:在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操作:揉法或运法。
次数: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清热明目。
4.山根
定位:两目内眦中间,鼻梁上低凹处。
操作:掐法。
次数:3~5次。
作用:开关通窍,醒目定神。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5.耳后高骨
定位: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揉法、掐法、拿法、运法。
次数: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
6.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示、中二指指面自上向下直推。
次数:100~500次。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7.脾经
定位:拇指桡侧缘赤白肉际,自指尖至指跟成一条直线。
操作:推法。自指尖向指根推为补脾经,自指根向指尖推为清脾经。
次数:100~500次。
作用:调和脾胃,用于呕吐、厌食、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8.肝经
定位:示指掌面末节螺纹面。
操作:推法,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推为清肝经,反之为补肝经。
次数:100~500次。
作用:镇惊安神。用于惊风,烦躁等。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9.心经
定位:中指掌面末节螺纹面。
操作:推法,自中指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推为清心经,反之为补心经。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热退心火。用于口舌生疮,小便赤涩。
10.肺经
定位:无名指掌面末节螺纹面。
操作:推法。自无名指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推清肺经,反之为补肺经。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用于咳嗽等。补肺经可补益肺气,用于久咳、自汗、面白等。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11.肾经
定位:小指掌面末节螺纹面。
操作:推法。自小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推为清肾经,反之为补肾经。
次数:200~1000次。
作用:补肾。用于先天不足。
12.大肠
定位:示指桡侧缘,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推法,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大肠,反之为补大肠。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大肠治疗便秘等实证。补大肠用于腹泻等虚证。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13.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推法,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小肠,反之为补小肠。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利下焦湿热。
14.四横纹
定位:手掌面,第二至五指第一指间关节之横纹。
操作:掐法,推法。
次数:掐10次,推100~300次。
作用:消食导滞。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15.掌小横纹
定位: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揉法。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热化痰。
16.肾顶
定位:小指顶端。
操作:揉法。
次数:100~500次。
作用:固表敛汗,为止汗要穴。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17.内劳宫
定位:掌心中,屈指时中指与无名指之间中点。
操作:掐揉。
次数:揉100~500次,掐5~10次。
作用:清热除烦,退虚热。
18.小天心(鱼际交)
定位:在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凹陷中。
操作:揉、掐、捣法。
次数:100次。
作用:清心、肝热,用于小便赤涩、口舌生疮、惊风夜啼、目斜视等。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19.八卦(内八卦)
定位:以手掌中心为圆心,圆心至中指根约2/3处为半径的一圆圈。
操作:运法。
次数:100~500次。
作用:顺运八卦可增加胃肠蠕动,逆运八卦可降气平喘。
20.板门
定位:大鱼际平面。
操作:揉法,推法。
次数:100~500次。
作用:揉板门可消食导滞治疗食积等,横纹推向板门可降逆止呕,板门推向横纹可止泄(伤食泄)。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21.胃经
定位: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
操作:推法,自掌根推向拇指根为清胃经。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脾胃湿热,消食积,降逆止呕。
22.运土入水 运水入土
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