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页 共 16 页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A、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政务。
B、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标记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改变,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4、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加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5、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归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掌六部。(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冲突),设殿阁高校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加决策。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高校士起先参加军国大事,内阁地位渐渐上升,有了特地
衙署属官,阁臣权力越来越大。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称“票拟”,皇帝朱笔裁定,称“批红”。
7、清朝:设军机处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大臣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渡值班,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标记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选官制度的改变
1、秦朝: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地方向中心举荐人才。 征辟制:中心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影响:(1)主动:为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体现了公允和择优录用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供应了高素养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保证了中华帝国的长期旺盛。
(2)局限: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 。(2)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3)隋唐:门下省。 (4)明清时期:中心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北宋的谏院
3、评价:主动: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心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化
(1)秦朝:郡县制 (2)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到魏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3)元朝:创立行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制。
五、(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心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了维护中心集权的须要不断加强对官吏和地方的限制;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不断吸纳新生力气,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学问点总结4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时期:
1、汉朝初年,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