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概论 1. 微波遥感:利用微波传感器接收地面各种地物发射和反射的微波信号,藉以识别、分析地物,提取所需的信息。 2. 极化:电磁波的电场振动方向的变化趋势 3. 后向散射:散射波的方向和入射方向相反,这个方向上的散射就称作后向散射 4. 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反射、散射、吸收、透射 5. 大气对微波的衰减作用主要是大气中水分子和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大气微粒对微波的散射。大气微粒可分为三类,水滴、冰粒和尘埃。水粒组成的云粒子,瑞利散射; 降水云层中的粒子,米氏散射。 6. 氧气分子的吸收中心波长位于 和 处; 水气吸收谱线随电磁波频率增高而增强,在 23GHZ 处有一个突变。 7. 雷达卫星所采用的波段(一般是 C( 4~8GHz )、L( 1~2GHz )波段) C 波段: ERS,RADASAT,ENVISAT,XSAR/SRTM; L 波段: SEASAT,SIR,JERS, S 波段: ALMAZ 8. 微波遥感的优点?微波能穿透云雾、雨雪,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全天时工作能力。?微波对地物具有一定穿透性。?微波能提供不同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所能提供的信息。?微波遥感的主动方式不仅记录电磁波振幅信号,而且可以记录电磁波相位信息。?行星际探测的主要手段。缺点?雷达图像分辨率较低?雷达成像处理困难?数据源较少二、微波遥感系统 9. 相干与非相干性从远处两个靠得较近的物体反射回来的波是高度相干的。因而用这类电磁波的遥感器进行成像时, 获取的图像上有的地方可能没有接收到任何功率, 有的地方从这两个物体接收到的反射功率则可能是其中一个物体的平均反射功率的四倍。正因为波的相干性,微波雷达图像的像片上会出现颗粒状或斑点状的特征, 这是一般非相干的可见光像片所没有的,也是对解译很有意义的信息。 10. 微波主动遥感: 微波散射计, 雷达高度计, 侧视雷达( 固定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 微波被动遥感:微波辐射计 11. 微波散射计作用:测量地物表面的散射或反射特性,主要用于测量目标的散射特性随雷达波束入射角变化的规律,也可用于研究极化和波长对目标散射的影响。 12. 微波辐射指任何物体在向外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辐射微波。微波辐射特点如下: 1 )微波与红外线相对,是物体低温条件下的重要辐射特性,温度越低,微波辐射越强 2 )微波辐射的强度比红外辐射的强度弱的多,需要经过处理才能够使用接收器接收 3 )在遥感技术运用中,不同地物间的微波辐射差异较红外辐射差异更大,因此微波可以帮助识别在可见光与红外波段难以识别的地物。 13. 合成孔径的基本思想是用一个小天线沿一直线方向不断移动, 在移动中每个位置上发射一个信号, 接收相应发射位置的回波信号存储下来。存储时必须同时保存接收信号的振幅和相位。 14. 提高雷达分辨率的手段真实孔径雷达,方位分辨率:加大天线孔径,采用波长较短的电磁波,缩短观测距离合成孔径雷达,方位分辨率:减小天线孔径距离分辨率:减小脉冲长度,但会使信噪比下降,故一般采用脉冲压缩技术 15. 真实孔径雷达成像过程侧面天线——发射窄脉冲——地物反射——天线收集——成像过程——形成影像 16. 雷达方程与灰度方程雷达方程物理意义:建立影像灰度值和地物散射特征之间的关系归一化辐射方向图方向图立体角方向系数: 天线在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