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艾灸疗法课件课件
第一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
烧灼
概 述
第二页10~15分钟。
(二)悬 灸
第二十七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艾条灸
第二十八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悬 灸
回旋灸
雀啄灸
温和灸
第二十九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第三十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第三十一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钟。
2、雀啄灸
第三十二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第三十三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
3、回旋灸
第三十四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第三十五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以上诸法(悬灸)对
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
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
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
灸治急性病。
第三十六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4、温 盒 灸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
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
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
度,每次每部位20~30分钟,一次可
灸数穴。
第三十七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第三十八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部位
艾炷
壮数
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先小后大
先少后多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第三十九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
、五官、有大血管的部 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
(二)施灸的禁忌
第四十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1、如因施灸不慎烧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保持创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
(三)注意事项
第四十一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3、在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
(三)注意事项
第四十二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谢谢
第四十三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一)感冒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
治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
2、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气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杼;腹痛、腹泻加神阙。
第四十四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至治愈。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至痊愈。
特别提示: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
第四十五页,讲稿共六十三页哦
(二)面瘫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治法: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