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诗经 氓》教案 (2).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经 氓》教案 (2).docx

上传人:xreqing 2022/4/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经 氓》教案 (2).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经 氓》教案
 
一 教学目的 :
1、学****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才能。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伴她追忆逝水年华。
2、考虑:因何用“桑"喻女子?
《陌上桑》里的罗敷 采桑女
桑和劳动妇女的亲密关系,因其常见故易和之产生联络。
 
3、  拓展,理解一些诗经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 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还有什么不快乐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好心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执子之手,和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4、古代一些年龄称谓: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此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二八:为16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不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