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环境法
王小龙
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定义和分类
在通常意义上来说,环境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主要是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的环境。这一环境也可以叫做人类环境,个体主义环境伦理。
〔四〕生态中心论
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中的整体主义环境伦理。
1、大地伦理学
2、深层生态学
3、自然价值论
4、盖娅假说
第三节 环境意识
一、环境意识
〔一〕环境意识的概念
环境意识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总和,包括理论、思想观点、情感意志、伦理道德、政策法律、价值观念等。
〔二〕环境意识的构成要素
1、环境认识观;2、环境价值观;3、环境伦理观;4、环境法制观;5、环境保护行为观。
〔三〕环境意识的分类及多维性
1、浅层环境意识和深层环境意识
浅层环境意识是以人为中心;而深层环境意识不仅关注人的利益,而且关注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
2、个体环境意识和群体环境意识
3、环境意识的多维性
〔1〕环境意识的静态组成
〔2〕环境意识深度层次
〔3〕环境意识的人群层次
〔4〕环境意识的空间属性
〔5〕环境意识的时间属性。
二、环境意识的开展与传播
〔一〕环境意识的开展
〔二〕环境意识的传播
环境教育是把少数人的环境意识广泛传播的根本方法,也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根本途径。环境教育的根本原那么有:
1、综合性原那么;
2、道德性原那么;
3、科学性原那么;
4、参与性原那么;
5、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原那么。
第三章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根底
第一节 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开展
一、环境科学的产生
二、环境科学的开展
〔一〕环境科学从单学科研究到分支学科体系的形成
〔二〕环境科学从多学科到跨学科的整体化开展
环境科学的特点:
1、综合性;
2、实践性;
3、人类中心性。
第二节 环境科学的体系
第三节 环境法沿用的环境科学概念
第四节 生态学的产生和开展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三、生态学的稳固时期
四、现代生态学时期
第五节 生态学重要规律
一、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一〕普遍的依存与制约关系,亦称“物物相关规律〞
〔二〕通过食物链而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亦称“相生相克规律〞
二、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
三、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规律
四、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五、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六、反响调节规律
第六节 环境法沿用的生态学概念
第四章 环境经济学根底
第一节 什么是环境经济学
一、环境经济学的内涵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运用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开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社会代价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开展,并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
它的三个分支学科是污染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
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功能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根本理论、根本方法、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环境资源核算以及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等。
功能:
〔一〕指导制定环境和经济社会开展方案
〔二〕指导政策和工程评估
〔三〕指导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的根本理论
一、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是指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别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
特征一: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效劳的边际本钱为零。
特征二: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满足以上特征之一,即可称为公共物品。
二、外部性理论
〔一〕外部性的定义
是指一个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产生了影响,而其并未此影响进行赔偿〔假设是负的影响〕或因此而获得补偿〔假设为正的影响〕。
〔二〕外部性的类型
1、外部经济性与外部不经济性
2、货币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
3、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
三、产权理论
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说明个人可以运用这些财产去做某些事。
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的着眼点在财产归谁所有,其隐含前提是:除了法律明确禁止的,其他一切权利都归财产所有者。而产权的着眼点在与财产有关的某一权利归谁所有,其隐含前提是:某一财产的某些法定权利有可能归非财产所有者。
在环境问题上,产权的完全明确是做不到的。理由是:第一,究竟在哪些问题上需要明确产权;第二,人们是否愿意明确产权。
四、经济效率理论
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对整个社会而言,经济效率涉及在所有可能的资源配置中确定最优的资源配置,以便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