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docx

上传人:282975922 2022/4/4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精选文档
9
名著导读一一《朝花夕拾》
QBg归aw SP
件者访谈I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
《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
庭。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 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 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 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
精选文档
4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 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
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表达了对藤 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10)《范爱农》
追述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描 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 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 者的同情和悼念。
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 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 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真切感人,又有机地糅进 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 平的回忆散文。
I人物性格I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六个,分别是作者的保姆(长妈
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作者 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1)长妈妈一一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她虽然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她质 朴、率真,对孩子充满关心和爱护,是令作者永生难忘的劳动妇女 形象。
阿长是愚昧无知的,她所懂得的那许多规矩,大都是可笑的,尤其 关于“长毛”的讲述,更令人捧腹,鲁迅也确实给予了含笑的批评。而 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 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首先,从自己渴慕《山海 经》写起,用自己那种“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来衬托出阿长的关
心。她主动询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而“我”则认为她“并非 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淡淡地作了回答,但她却默默地记在心里,认真
精选文档
5
地当一件事去办。这充分说明阿长的关心是出于真情实意。
作者把人物的缺点和优点形成统一的风貌,使我们从她的愚鲁中 看到真率,从粗犷里看到细心,而这种真率和细心所体现的实质,是对 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多年之后,鲁迅怀着深情回忆起来,仍然为这种关 心和爱护所感动,写来情真而意切。
(2)藤野先生一一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毫无民族偏见, 是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时的老师。
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的热 情和毫无民族偏见的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藤野先生修改“我”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对学生“我”的关心,认真负责;他订正“我”的解剖图, 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治学严谨;他关心“我”的解剖实****表现 了他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关心学生;他想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情况,表 现他严谨求实的精神,对骨学的浓厚兴趣。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 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 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⑶范爱农一一妥协、懦弱,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进步却不合 时宜,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
范爱农在拮据的生活中,在苦闷的消沉中,惊闻革命,一扫苦闷抑 郁的愁怀,带着“从来没有见过的”“笑容”,连酒也不喝了,表现了 范爱农在革命到来时的“兴奋”。爱农是一个革命者,他对革命热切
精选文档
6
地向往,革命成功了,他像孩子一样兴奋狂喜。当辛亥革命失败后,他 的心情充满失望乃至绝望。最终范爱农死了,死在了辛亥革命之次年。
范爱农是一个革命者,与鲁迅一样是一个精神战士,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的死,是他对腐朽社会强烈不屈的抗争,也是他作为一个精神战士
对辛亥革命的生命的薄奠。
(4)父亲
严厉、慈爱,是一位封建式家长,教育孩子时往往压
抑孩子的天性。
孩子们期盼的“迎神赛会”到了 ,当“我们”欢天喜地地“笑着 跳着”就要出发时,“父亲就站在我背后”,让“我”背《鉴略》,自 然,孩子的兴致也因此消失了,并不“高兴”,感觉“没有什么大意思”。
事件过去多年,“我”还要追问“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让毫无反驳抵抗能力的“我”,又“有什么法子 呢”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