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西部新农村建设战略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部新农村建设战略思考.doc

上传人:刘备文库 2022/4/4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部新农村建设战略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西部新农村建设战略思考
陈喜贵 [摘要]由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结构、文化和民族等因素,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与中东部不同的特点。文章从意义、障碍、原则和措施等四个方面对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和战略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西部地区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并存,农村贫困程度深,范围广,差距大,有的地区和农户甚至还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吃饭穿衣仍然是严重的生存难题。
(四)政治条件滞后。西部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农村基层管理薄弱,一部分干部缺乏现代知识和观念,思想意识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且几乎不具有民主法制观念,作风专制,无法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西部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民族矛盾相对突出,民族意识、民族****俗和宗教观念比较浓厚,容易使一些干部以狭隘民族主义或大民族主义处理民族关系,使一些少数民族村干部受宗教的影响,以宗教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甚至影响政策,也使一些群众以民族划分派别,产生民族对立的倾向。西部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低,对新知识、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能力差,对自己依法享有的政治、民主权利不熟悉,更谈不上行使,致使基层民主管理的气氛不够浓厚,村委会选举常常是走过场,这些都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五)社会条件不足。在文化教育方面,就全国来说,由于历史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教育资源在城乡分配不公直接导致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而就西部地区而言,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思想观念狭隘以及宗教、民俗因素的影响,使得西部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比其他地区更加低下和普遍。这种状况反过来又使农民注重物质消费,对子女教育、农业科技投入、农民自身精神文化消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西部地区“毛入学率”和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体系不健全,覆盖面不广,水平不高,对保障和改善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作用不明显。

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首先,经济发展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中心。西部地区落后的总




根源在于经济发展薄弱。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自然条件,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吸引和培养人才,才能改善政治和社会条件。为此,应该着重研究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和农村合作组织的问题。其次,人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因素。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家园,前提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同时创新人才制度,尽可能地培养、吸引和调动各种人才参与西部新农村建设。再次,生态问题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依托。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改善恶劣的自然条件,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最后,改善农民生活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西部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的民主管理水平,改善西部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状况。
(二)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西部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封闭,依靠农业自身是很难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工业反哺农业能力较差,以城带乡也是带不动的。因此,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支持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成具有一定水平的新农村发展平台,带动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实体的广泛参与。但是,新农村建设也不应该由政府包办代替,不能站在政府和城市的角度来建设新农村。否则,国家财政是难以支撑的,也不会符合农村的现实,不利于发挥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也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了解农民的切身需求,发动农民主动参与,组织农民共同建设。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二元结构的束缚,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从而决定了政府既是启动者,又是组织者和出资者,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引导农民积极响应、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才能顺利完成。二者共同构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此外,新农村建设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支持和引导,培育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农村形成各种发展力量的合力,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达到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