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泌尿外科学
第1页,共4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第一节、泌尿外科的主要症状一、与排尿有关的症状
1、尿频: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常见原因:泌尿系炎症、膀胱容量减少和下尿路梗阻、残余尿增多等。
2、尿急: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有效肾血流量。
5、磁共振成像 对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的诊断和分期、肾囊肿内容性质鉴别、肾上腺肿瘤的诊断,能提供较好的依据。
磁共振尿路成像(MRU) 人体内静态液(包括尿液)具有较长的T2驰豫时间,当采用加重的T2加权像使水呈高,软组织呈低信号,再经相关的处理,着重显示含静态液的结构,亦称MR水成像。MRU的应用为上尿路梗阻的诊断提供了无创检查手段。
第10页,共4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
第11页,共4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第一节 概 论 一般情况
一、发病率高
二、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
三、解剖特点:男性后尿道与生殖系统有共同通道,女性尿道口与生殖系统相近,尿道口与外界相通。
四、肾盂肾炎、输尿管炎(上尿路感染)常并发膀胱炎和尿道炎(下尿路感染)。
第12页,共4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发病机制和诱发因素
发病机制:防御力和侵袭力失衡。
防御力:a、正常菌群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b、尿路上皮的粘液屏障。
c、尿液的冲刷作用。
侵袭力 : 多聚糖抗原(K抗原)、菌毛和粘附素。
诱发因素: a、梗阻因素:泌尿系异常、结石、肿瘤、狭窄、前列腺增生等引起尿液滞留,容易发生感染。
b、机体抵抗力减弱: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
c、医源性因素:如留置导尿、膀胱镜检、尿道扩张、前列腺穿刺等引起粘膜擦伤或忽视无菌观念,易诱发感染。
d、性别:女性尿道短,容易招致上行性感染,经期、性交时更易发生,妊娠时输尿管扩张,上行性感染的机会增大。
第13页,共4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 最多见。 致病菌经尿道引起膀胱炎,使膀胱的抗返流机制减弱,尿液返流、致病菌可引起上尿路感染。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常发生于妇女的新婚期、妊娠期以及尿路有梗阻的患者。
2、血行感染 较少见。扁桃体炎、中耳炎、龋齿、皮肤疖、痈等感染病灶的细菌直接血行传播,引起肾皮质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见于机体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3、淋巴感染 肠道或后腹膜的感染经淋巴管引起泌尿生殖器官感染。
4、直接感染 邻近器官的感染直接蔓延所致,如阑尾脓肿、盆腔化脓性炎症。
上行感染和血行感染最常见。
第14页,共4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诊断
诊断方法 必须注意寻找病灶及其病理基础。
明确感染首先取决于尿液中找到细菌或出现白细胞。
1、尿标本的采集:1)分段收集尿液,一般用中段尿 2)导尿
3)耻骨上膀胱穿刺 ,最为可靠。
2、尿液镜检 WBC>3/HP提示有尿路感染。
3、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 >105/ml应认为有感染。
4、区分上尿路和下尿路感染
5、影像学检查 包括KUB+IVP、膀胱和尿道造影急及B超、CT检查。 对于慢性感染和久治不愈的病人尤其需要检查。其意义在于:1)明确有无泌尿系畸形 2)有无梗阻存在 3)有无合并结石、肿瘤和前列腺增生 4)尿流动力学是否有异常,是否有残余尿 5)肾功能情况 6)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
第15页,共4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治疗原则
1、明确感染的性质 必须明确其病原菌, 根据尿培养+药敏的结果,针对性的用药是治疗的关键。若尚无培养结果时,根据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来初步估计。
2、鉴别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症状重、预后差,易复发。
3、明确是上行感染还是血行感染 上行感染一旁噶刺激症为主,血行感染表现为菌血症等全身症状。而且用药方式不同。
4、明确有无泌尿系梗阻 有梗阻存在,感染不易治愈。需手术引流或解除梗阻。
5、明确有无感染的诱发因素。
6、测定尿液的PH值 碱化或酸化尿液以抑制细菌生长。
7、抗生素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