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项脊轩志》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170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项脊轩志》教案.doc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17/1/19 文件大小:1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项脊轩志》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一)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难点重点(一) 课文第1段里, 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 字里行间, 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分析: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 “惨怛”, 忧伤, 痛苦。“怛”读dá) 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究其原因, 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 又漏, 又暗, 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 修葺之时, 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 修葺之后, 作者“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 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 但他寒窗苦读, 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 多么迷人! 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 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 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 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二)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 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分析: 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 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 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 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 但正因为如此, 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 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 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 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姬,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三) 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 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分析: 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 作者在轩中读书, 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 祖母就说:“吾儿,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 ”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 又有赞许之意。“比去, 以手阔门, 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 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 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 轻轻阖门, 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 激动之中, 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 荣宗耀祖, 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 但通过一个细节, 几句话语, 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在写作上也还有借鉴的价值。(四)课文第5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分析: 作者撰写( 项脊轩志) 一文之后, 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 以诗书自娱。“后五年, 吾妻来归”, 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 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 作者安贫乐道, 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 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 ’”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 不光是“阁子”,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