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
〔 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
穿
刺插管,
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
肿。
置管后静脉炎与穿刺点感染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PICC
( 1)
护理操作、病人体质、免疫力等个体差异。
( 2)
对导管材质过敏,被穿刺静脉小,导管型号大或材料过硬。
( 3)
置管初期术肢剧烈运动导致导管与血管壁产生机械摩擦、感染等。
( 4)
置管后血液流速减慢,血栓形成。
( 5) 导管、药物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病人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痛、疼痛而发生静脉炎。
6〕 敷料不透气,穿刺部位皮肤潮湿。
7〕 病人机体抵抗力下降等。
2 .预防
〔 1 〕 置管前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和型号匹配的导管,
其次是贵要静脉
首选肘正中静脉,
〔静
脉瓣少,血管粗
〕。
2〕血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路径较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而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导管的型号应于血管的大小相适宜。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置管后定期换药
—
7
天
1
3
〔 4
次 〕,
及时检查创口情况,
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穿刺时送管动作轻柔、
被穿刺肢体制动,可
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
以免损伤血管内膜;
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贴固定,
便于观察穿
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
4〕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敷贴,特别是当病人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贴,消毒范围大于 l2cm 。透明贴不粘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处理方法
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
48? 72 小时,一但发生应给予对症处理。
〔
1 〕局部用
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
2 次,每次
20min。
〔
2〕 置管后如发现穿刺点出现红肿、
疼痛和
〔或 〕局部出现脓性
分泌物,
应按伤口感染处理。
〔
3〕如出现发热、寒战等病症。应考虑是否并发感染性败血症,应严密观察。
〔
〕假设为机械损伤、药物刺激导致的静脉炎,一般可通过热敷、远红外线照射
〔
每日
3
4
次,
每次 30min〕、抬高患侧手臂、外用消炎止痛膏、限制患肢过多活动及调整输入液体的浓度等处理。
5〕假设为血栓性静脉炎,可给予热敷或同血栓堵塞导管处理方法。
6〕情况严重者及时拔除PICC管。
〔三〕穿刺点渗血、水肿
原因
1) 穿刺针过粗而置入导管过细;
2) 病人凝血功能异常;
3) 局部反复穿刺。
预防
〔 1 〕病人血管情况好,穿刺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