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蔡戈尼效应-详解
 
   
 
 
 
 
 
 
 
     
 
 
 
 
 
(重定向自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目录
1 什么是蔡戈尼效应
2 蔡戈尼效应的心理机制
3 蔡戈尼效应的实甚至可以帮助人们完成最繁重的任务。蔡戈尼克的研究也很好地解释了:最初只着手进行了几分钟的事情会制造一种持续的焦虑,这种焦虑只有在事情完成时才会消失。
以上研究只是蔡戈尼克杰出研究工作中的一个范例。在另一个实验中,他试图恢复一个因歇斯底里症而被麻痹的病人的行动能力,他让一个助手穿着军装突然走进房间,并命令病人站起来。不幸的是,这个实验的结果后来被丢失了。
后来的一位俄罗斯传记作者指出,这个实验不可能被重复了,因为在如今的俄罗斯,再也找不到一个像当初的病人那样将政治人物奉若神明的人物了。
产生蔡戈尼效应的原因
为什么产生蔡戈尼效应呢?经研究,一般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与中止完成的工作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工作难度越大,思维越活跃,短时间强化的强度就越高,而强化对增强记忆是有益的。因此,被中止的工作往往容易被首先回忆。此外,工作难度大时,人们的情绪变化也大,而情绪对回忆是有很大的帮助。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记忆的效果往往是比较好的。
二是中止工作名称的回忆只受到了前摄抑制的影响。前摄抑制是先学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换言之,先做的事对后做的事的干扰影响。在中止工作中,就没有发生倒摄抑制的影响,而只有前摄抑制的影响。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做的事对前面已做的事的干扰作用。而完成任务的工作,这两种抑制都是存在的,因此,记忆效果就要差一些。
三是中止工作的期待作用。完成工作任务后,人们往往认为此事已了结,可以告一段落,因此,就不再有强烈的记忆动机,这如完型心理学派所认为的,做好事就心理而言已经是完型,它就不再有未完型时的那种强烈要求达到完型的心理动机。因此,不易回忆。而未完成的中止工作,人们总想有一个美好的完型出现,即期待工作的圆满完成。因此,大脑中常常占有一席活跃的位子,便于回忆时快速地搜索与接通,从而产生蔡戈尼效应。
蔡戈尼效应实例分析
倘若信才写了一半,圆珠笔突然写不显了,你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写完的信不理?或者,你是否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你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戈尼效应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
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驱动力。
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也许只是因为害怕失败。他永远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评;同样,只愿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样就可不必到社会上去工作;也可能由于他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于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识地逃避成功。
泰克医生为有这样心理的人提出一个解决的方法,他说:“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钟,而工作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