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中学生阅读古诗的“四步曲”
8
因为古诗自身特定的特点:语言精炼和谐、感情深沉丰富,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阅读题时难以下手,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层面的感知上,难以去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游子”“母亲的恩泽”。)再如:“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万壑松”比喻音乐震撼人心的效果。
2、。如“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将进酒》)中“陈王”代曹植,他曾被封为陈王;“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衣冠”代晋代士族,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再如以“烽火”“狼烟"“干戈”代战争,以“鸿雁”“锦书”“尺素”代书信.
3、双关。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此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中的“丝”是谐音双关,实指“思”,“泪”是语意双关,外表上指烛泪,实际上暗指相思之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晴"是谐音双关,外表指一种天气状况,实际暗指“情”,即情思。
4、炼字。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炼字在很多情况下属活用、比较、夸大。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之二)中的“燃”字,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中“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主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男酬的苦痛。
另外还有比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衬托(“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互文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月覆盖着寒水,烟月覆盖着沙”)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正确顺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等等。
四、探究体验
通过前面三步,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歌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并理解了诗歌的语言特点,这一步,我们的关键就是要在前三步的根底上,进一步去挖掘、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
从古诗的内容上,我们可以把古诗分成三类:写景抒情类;叙事抒情类;状物、、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
1.写景抒情类
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我们可以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凸现的艺术形象,以领悟诗句中的内涵,,雪白的鸟,青翠的山,大红的花。透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画面:时值暮春,诗人杜甫站在浣花溪畔,近看白鹭翻飞,远望山坡上红花似火,争相怒放,此景此境,勾起了诗人羁留异乡,“何日是归年”的感慨,同时我们还可以把这幅画面及艺术形象置身于时代背景中:在战乱中,杜甫被迫离乡而流离。这样想象就能被杜甫的思乡之情所感染,从而把握诗歌的题旨。
2.叙事抒情类
如:《参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短短四句诗,就表达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射杀敌将、带着残兵突出重围的事件,我们可以借助想象,让残酷的战争场面出如今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就可以深化地体会出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赞扬了这样将军英勇无比的精神。
3.状物、托物言志类
如:《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它写的只是“蝉”的形状、食性和它为什么能传扬声音。而我们应该知道,在状物类的古诗中,往往都会托物来寄意言志,如这首诗,诗人是借助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声名远扬的高洁品格来表达诗人自己的高度自信和对高尚品格的赞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指导学生走好这四步,那么学生就不会再为古诗阅读而头痛,而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深化体会,来理解出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出古诗的艺术形象,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
诗歌赏析从何入手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扎实、灵敏、有序地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进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语文教育者要积极调整教育理念,研究教学方法,探究教学形式,联络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理论活动,我们在课前非常钟对诗歌赏析活动进展了积极地尝试、探究、创新,积累了丰富的诗歌赏析经历,形成了诗歌赏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