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全国粮食新增500亿公斤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3日
导读:本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兼顾大豆,按照粮食生产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对全国进行统筹规划。
     
 引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人口增加,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同时水土资源、气候等制约因素使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越来越小。为此,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考虑到影响粮食生产和有效供给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2年间,需要再新增500亿公斤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本规划所述粮食生产能力,是指由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
      本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兼顾大豆,按照粮食生产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对全国进行统筹规划。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了粮食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回顾。
      回顾历史,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28年(1949—1977年)低起点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30年高起点波动发展两个阶段。
      。这一时期,,总产量先后跃上3个台阶,粮食单产从69公斤提高到157公斤,。但由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较快,粮食人均占有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温饱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我国粮食总产量在3000亿公斤起点基础上,先后跨上4个新台阶,目前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000亿公斤水平,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取得这一巨大成就,一是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二是得益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三是得益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四是得益于中央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
      (二)粮食生产格局变化。
      。随着东南沿海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北方地区粮食生产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粮食流通格局由“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
      。2007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为75%,外销原粮占全国外销原粮总量的88%。位居全国前100名的产粮大县粮食产量之和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1%。
      ,储运设施明显改善。资本替代劳力趋势明显,化肥、农膜、除草剂使用量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仓储运输能力逐步增强,为实现大范围粮食调运提供了保障。
      。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保证了饲料及加工用粮的需要;小麦比重稳步增加,优质、专用品种比重逐步提高;稻谷比重虽有降低,但早籼稻减少,粳稻增加,适应了口粮需求变化。
      (三)主要经验与启示。
      。粮食播种面积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粮食产量相应波动。实践证明,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首先保持播种面积稳定。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几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到对种粮农民实行“四补贴”、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改革开放以来,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培育和更换速度大大加快,每次品种更换都促进了粮食单产的提高。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等品种大面积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地膜覆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提升了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国家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工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