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鸟》与《画眉鸟》……相映成趣
摘 要:浏览有关写鸟的名篇美文,确实不乏佳句。然而如本文谈及之完美精妙而朗朗上口者不多,其理趣意蕴,更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倘能比较鉴赏,教学时就能成竹在胸。
关键词:理趣意蕴 精美高妙 朗《鸟》与《画眉鸟》……相映成趣
摘 要:浏览有关写鸟的名篇美文,确实不乏佳句。然而如本文谈及之完美精妙而朗朗上口者不多,其理趣意蕴,更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倘能比较鉴赏,教学时就能成竹在胸。
关键词:理趣意蕴 精美高妙 朗朗上口 比较欣赏
《鸟》和《画眉鸟》这两首诗, 历来备受人们喜爱,已选入长春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这两首诗写得凄美动人而颇富情趣。教学时,倘能适当地介绍作者、补充背景故事或比较欣赏,学生的理解感悟就会不同。
《鸟》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借描写鸟来提醒人们要爱护动物,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动物的怜悯之心。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意即:谁说这群鸟儿的生命微不足道?它们与所有动物一样都有血有肉。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盼望母亲回。诗人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足见其殷殷之情、仁爱之心。
勿以善小而不为。诗人以为生命——自然界的万物皆平等。他善以待人推及至鸟,说的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社会,皇亲贵胄的生命怎么就高贵?贫苦百姓的性命难道就卑微?一样的皮肉,一样的母子情深,社会本应充满仁爱。“朱门桃李双争艳,贫家薄衫难遮寒。劝君莫有穷富论,一般骨肉一般情。”即此深层寓意。
白居易(772年-846年)官至翰林学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文学家。他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而诗的成就,却也是标新立异或独树一帜。他的诗通俗晓畅、平实易懂,却往往是平中见奇、匠心独运。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也是写鸟名句,对仗工妙而一样朗朗上口。他有“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皆脍炙人口而流传后世。 而《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更是妇孺皆知。[1]
而另一首《画眉鸟》则选在课本《鸟》之后的积累里,可谓相映成趣。
这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七言绝句。“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的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心意飞来飞去,就在山花姹紫嫣红、树梢高低的树林里。后两句抒情:现在才知道(以看)听到那关在金笼里鸟的叫声,远远比不上林间自由婉转的鸣啼。
诗人此时正因被排挤而被贬滁州,心情可想而知。那么,写画眉实喻自己,画眉百啭千声,传达的正是归隐林泉、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红紫,亲近自然,羡什么玉带锦袍!闻好音婉转,远离俗尘,自有山林乐趣。自由翔鸣与锁向金笼实在是境遇迥异。
诗人借咏鸣禽,对其不同境遇的对比,抒发了自己的性灵,充满理趣,寓意深致,景中寓理,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对禁锢人才、窒息性灵的否定,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憧憬,[1]堪称借物咏怀之上乘,精美高妙乃至惊艳生命,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是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却是写“打鸟”,也颇富情趣。“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