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乐府诗与古诗比较论.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乐府诗与古诗比较论.doc

上传人:好好用的文档 2022/4/5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乐府诗与古诗比较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乐府诗与古诗比较论
摘 要:东汉社会动荡不安,儒学渐渐式微,处于社会下层的百姓和失意的文人,对现实萌发了种种不满,出现“不平则鸣”。不同创作主体分别写下血性决绝的乐府诗和温柔敦厚的古诗,展现了时代精神。民间乐府诗有决绝美,正工”,虽然有强烈的感情,却不发展到极致,因为他们懂得“盛极必衰”。于是将无限的怨怒和对人生感慨用有限的意象寄托,总有一种“意在言外”之感、“味在咸酸之外”的儒儒之风。这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风格,深深受到经学语境的影响。
面对东汉动荡的社会现实,“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看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便感慨物尤以此,人何以堪?现实不能改变,于是低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漂流异地的失意文人看到芙蓉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他并没有直接写怀念妻子,而是把对妻子的思念化作望眼欲穿的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写夫妇不能相见,也是不直写,而是想到牛郎织女的传说而发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感慨,委婉地将“悠悠不尽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基调充斥着不尽的无奈。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望不到前方的路,虽不得志,但仍有“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想法。他们不直接写自己的抱负,而是借鸿鹄来比兴,含蓄而又蕴籍深远。 面对人生的长度,失意的文人不禁感慨万千:“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但是文人毕竟是文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文人面对现实不是拍案而起,而是认清现实,“温柔敦厚”地反抗。从另一层面说,温柔敦厚地对现实不满加以反抗,比下层社会的激烈对抗,更具有臆想空间,更能体现文学的艺术美。因此,换个角度说,文人懂得的含蓄美,学会的“乐而不***,哀而不伤”的风格,是经学时代对文学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积极影响。
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们,愤怒成诗人,坚持“否极泰来”的激烈反抗;失意的文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地默默反抗。无论是哪个阶层,都从其不同的视角对社会进行不满的呐喊,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反抗精神。
从两者不同文风可以看出其不同的阶层。生活在下层的人们,反抗得干脆、激烈、有血性。这种愤怒出诗人的民间文学,没有受到绝对的政教熏陶,还保留着民间话语的质朴性,体现了一种古拙的艺术风格。这种古拙,和表达感情的冲动,将事情做到极致,好似北方雄雄刚烈如火一样的男子,是中国人阳刚的一面。
失意的文人,受到过儒学的教导和经学时代“温柔敦厚”诗教说的熏陶,他们婉转曲折地思考问题。学得越多,想得越多,表达出来就越温和,感性也受理性的节制。他们不把话说太满,而且联想丰富,将自然界的事物赋于感情,不僅有节制地抒发感情,而且用诗文告诉后世什么叫作文学美。这种美,美在含蓄,美在曲折,美在意境。这种“温柔敦厚”就如同良好熏陶过的大家闺秀,体现了中国人阴柔的一面。
三、乐府、古诗展现的文学魅力
无论是阳刚的一面还是阴柔的一面,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在他们的笔下,都能找寻到关照自然的天性。他们都不会将自己的视野只停留在“人”上,而是心怀宇宙,要么用自然不可能达到的“山无陵,天地合”来表决心,要么是在自然面前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