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粮食储备和粮价思考
最近以来,新闻界对世界粮食价格飚涨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很关注,一些媒体对我进行了采访,在报刊和网上发表了不少关于我对粮食安全、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的言论。其中,有的是从我在《粮油市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断章取义的物质利益,把农民搞得很苦,把农业搞得很弱,把农村搞得很穷,那末,我国的农业只能沦为“口号农业、口头农业和口粮农业”。古人都懂得“贵粟”的道理,难道今人还不解其中之意。“适度高粮价”是振兴我国农业粮食之道,“适度”的标准包括:既不“谷贱伤农”、丰收成灾;又不“谷贵伤民”、影响民生;既不可大起,也不可大落。粮食价格不可长期“冻结”僵化,应该及时“微调”,向生产者发出积极的信号。适度提高粮食价格没有多大风险,因为城市居民的收入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20多倍,物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增强了。当然,需要完善补贴措施,对大学生、低收人群体等适当提高补贴。
六、关于市场粮食价格上涨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合理地有所升降,是正常的。不要一看到“涨”字,就不分青红皂白采取“压价”措施。这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做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近期的粮食价格上涨,是有利于转变多年低位运行、促进农产晶价格结构趋向合理的上涨。迄今,我国市场粮食价格的上涨可以概括为“四性”,即温和性、合理性、结构性和可控性。在成本驱动、需求拉动和结构调整推动的“三股力量”作用下,国内粮食价格有所上升有其合理性。数据表明,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没有超出合理的范围,呈现温和性特点。中各异,造成品种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矛盾长期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价的结构性上升,即出现地区差价、季节差价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有其客观性。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中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仍然面临着价格上涨的压力。然而,由于国家粮食储备充足,迄今中国粮食价格的上扬依然处在可控条件下。
七、关于粮食补贴及补贴方式
农业和粮食产业是风险产业、生态产业,公益产业,但又是弱质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为有效加强其市场地位,国家对农业和粮食必须采取扶持政策。基于这一必要性,应该理直气壮地说:“粮食补贴有理”。当然,这是指wro框架下的“绿箱补贴”。那种认为实行粮食市场化经营就应该取消补贴的看法是片面的。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无不是对农业粮食补贴额巨大的国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更应该逐年增加补贴数额,并要逐步财政化、制度化、法制化。为了使农民真正得到补贴的实惠,需要健全和完善补贴方式。为了促进增产更多商品粮食,应该把“普惠型”直补改变为与农户出售商品粮的数量和质量挂钩型直补。近年来,各地把相当大部分的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粮食直补,剩余部分逐年减少,应引起注意。当年建立粮食风险基金的主旨在于保护粮食生产,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稳定粮食生产。如果粮食风险基金的数额愈来愈少,在必要时就会陷于被动。所以,粮食风险基金还是应该保有足够的数量。
八、关于粮食最低收购价举措
在市场价格低迷条件下,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必要的粮食宏观调控新举措,是农民稳定增收的保障,是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是国有粮食企业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的体现,既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